我个人对文学的态度: 我个人思想中,文学,不外乎表达,但这个表达要有个目的性与作用性。 就是其写作目的必须对社会有益,至少不能有害。有了这个目的就要努力达到这个作用。 首先作品得让人看明白了,其次在看明白的情况下,有点文采,让人觉得比喻巧妙,修辞华彩,且语言逻辑正确。然后在有点文采情况下,又让人觉得有点内涵,然后让人深省觉悟。 不管是颂扬还是揭露,讽刺还是劝谏。这个作品读者读了,总要让人有个新的认知,对自性对人性对社会有所觉悟,对社会发展容易促进良性循环,对民风民俗,容易促进向好方面发展。 有利于个人修养,有利于国家社会,民风民俗,自然也就为人民服务了。 所以,当我在读一些作品时,小时候不懂只看热闹,看个浮浅表面,看个幼稚的向往,十分不平孙悟空为什么被压五百年,为什么要有金箍咒束缚他。等人年龄稍长,又喜欢诗词歌赋的华彩,觉得自性畅游于秦时明月汉时关,畅游于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畅游小桥流水,畅游于秋水长天,畅游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畅游于北国风光,畅游于江南又绿。觉得人生之潇洒,莫过于仗李白之霜雪吴钩,乘千里之快哉风,唱苏轼之铜琶铁板,一日间直下江陵。 等再年龄长一长,才知道美好虽不可弃,亦不可因幻美而致失实修。人为文过奢于文采幻美,与现实生活过奢于美色,过奢于财利,过奢于名位一个道理,皆易致心惑其中,不抽心因而难修持自性。 所以又喜欢人性世事哲思之辞,觉得如 “臣闻禄放于宠,非隆家之举;官私于亲,非兴邦之选。是以三卿世及,东国多衰弊之政;五侯并轨,西京有陵夷之运。 臣闻灵辉朝觏[gòu],称物纳照;时风夕洒,程形赋音。是以至道之行,万类取足于世;大化既洽,百姓无匮于心。” 等此类推理致深鉴之文,好生了得。甚至对扬雄,陆机等古贤仰慕之极,也想写一篇演联珠,又苦于乏才,便翻出《周易》,逐一寻系辞,彖辞,又思量世事纷繁,终于写了一篇,于今却几乎忘了个干净,只依稀记得几句 《易》曰:“散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道》曰:“大道至简而不繁”,是以陆子简天地万象纷繁而归于心,朱子垒万识之知而养深沉。 故阳明进以致知而格物,英雄退以韬晦而益谦。” 等再年龄稍长,便不太爱读书了,时一翻书,不拘泥白话文言,不执着于奇彩瑰丽,常辨其文理求其思想,乃至于今天常叹文学之作用,虽然势微,必又不绝,天地生息之正气而已。 不以偏狭之见,不扬恶戾之气,言不致心惑于邪思,文可养道德于世以清明,就是好文章。 再回头看《西游记》,才知道,孙悟空奢逸自性之自由,狂得无边际,需要空无边处定呀!才跳不出如来手掌,压他五百年么?一路降妖除魔,降得其实是修行之障,心魔呀!好容易求得真经,却通天河里遗失几本,晒书发现洗掉了一些字,那是当初著经人,何曾见一字,要人心悟自觉自渡呀! 心中揣了一部佛经,再看《三国演义》,《水浒传》,也会觉得滋味有别,民食五谷,地生稻粱粟,可是也生蒿莱茅,风雨虽苦,无风雨禾也不旺。稻梁蒿莱一世风云雨露,也只为生息。终要趋归平淡。当念及天地之悠悠时,我家门前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就理解了,年轻人觉得好笑,觉得啰嗦了,但等世事挫磨,修行渐远时,回头望,爬过了一座山,又爬过了一座山。人在许多次重复中,才意识到心性的深淀。 我喜欢鲁迅先生的文章,遗憾《三国演义》里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却有幸其“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当代人的作品,大多浮躁辈,求锋芒毕露显霸气,不知沉淀岁月蓄德量。算了吧!不过不能怪他们,谁还没个年少轻狂的时候。
我个人对文学的态度: 我个人思想中,文学,不外乎表达,但这个表达要有个目的性与
默玄吟雷爱文学
2024-11-06 04:23:0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