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事业编朋友心里犯嘀咕:单位要改革了,我现在的岗位会不会没了?待遇会不会降?其实不用慌,事业编改革不是 “一刀切”,对现有人员的岗位和待遇,大多是 “稳为主、有调整”,今天就用大白话给大家捋捋清楚。
先说说岗位调整,这是改革中大家最关心的,主要分三种情况,不是所有人都会动。
第一种是 “岗位不变,只是单位性质微调”。像很多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比如中小学、乡镇卫生院,改革后还是公益属性,该上课的上课、该看病的看病,岗位没啥大变化。唯一可能变的是单位名称,比如有的地方把 “XX 市图书馆” 改成 “XX 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但日常工作内容、岗位职责几乎没差别,大家不用怕 “突然失业”。
第二种是 “岗位优化,按需调整”。这种常见于公益二类单位,比如高校、科研院所、医院。改革后会更强调 “按需设岗”,比如高校可能会减少行政岗比例,增加教学科研岗;医院会优化临床岗结构,压缩冗余的后勤岗。但这不是 “随便裁人”,而是 “内部调剂” 居多。比如某省高校改革,把行政岗的 10 名人员,通过培训转岗到了学生管理、教学辅助岗,待遇还保持不变,只是工作内容有调整。
第三种是 “单位转企,岗位性质变了”。这类主要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比如出版社、电影制片厂、各类设计院。改革后会变成企业,员工从 “事业编” 变成 “企业员工”。但别担心 “编没了就失业”,国家有明确规定 “老人老办法”,比如改革前已经入职的员工,大多能保留原有的待遇标准,至少 5 年内不会降薪,而且转企后企业效益好的话,还可能有绩效奖金,收入甚至比以前高。比如某省设计院转企后,员工除了基本工资,年底还能拿项目分红,不少人收入涨了 20%。
再说说待遇变化,核心是 “不降低、有激励”,不是 “改革就降薪”。
首先,“基本工资有保障,不会随便降”。不管是公益类单位还是转企单位,改革后基本工资都会按国家或地方统一标准执行,比如初级职称的基本工资,改革前后都是每月 2000 多,不会因为改革就减少。而且公益一类单位的津贴补贴,比如 “基础性绩效”,还是按原标准发放,只是可能会优化 “奖励性绩效” 的发放方式,干得好拿得多。
其次,“待遇和岗位、业绩挂钩更紧”。改革后不再是 “熬年限涨工资”,而是 “干得好待遇高”。比如高校改革后,教师的待遇和教学课时、科研成果挂钩,课时多、论文好的老师,奖励性绩效能比以前多拿 5000-10000 元;医院医生的待遇和诊疗量、患者满意度挂钩,医术好、口碑佳的医生,绩效奖金会明显提升。对基层事业单位人员,还会加强 “基层补贴”,比如乡镇教师、医生,改革后基层补贴可能从每月 800 涨到 1200,鼓励大家扎根基层。
最后,“转企单位待遇有弹性,好单位能涨薪”。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后,待遇不再 “固定死”,而是跟着企业效益走。如果企业赚钱了,员工能拿更多奖金;要是效益一般,也会保证基本工资不低于改革前水平。比如某出版社转企后,因为推出了几本畅销书,年底员工人均分红 2 万元,比以前事业编时的年终奖金多了一倍。
不过要提醒大家:改革后 “铁饭碗” 的观念得改改,不管是公益类还是企业类岗位,都更看重能力和业绩。比如公益一类单位会定期考核,考核不合格可能会调岗;转企单位要是长期没业绩,也可能面临竞争压力。但总体来说,改革是为了让事业单位更高效,对大多数现有人员,岗位能稳住、待遇有保障,甚至有机会涨薪。
所以不用怕改革,与其焦虑,不如提前提升自己的能力,不管岗位怎么调,有本事就不愁没发展,待遇自然也不会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