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钱政 编辑:冯晓晖
“浔城故事”专栏致力于分享与九江生活见闻相关的散文及纪实类文章。诚挚欢迎原创作者投稿,投稿方式及联系方式详见公众号自动回复。
世间大美,食色性也
小说《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在元末明初时写出这部以北宋末年宋徽宗赵佶(1100 - 1126)在位期间发生的故事。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的章回小说。

《水浒传》小说中描写了与江州(九江)有关的人和事,其主要以宋江为线索在小说第三十九回至四十一回中进行了创作。在众多《水浒传》读者特别是九江读者记忆中,宋江在浔阳楼题反诗是印象最深刻的与九江有关的章节,如果仔细阅读和分析,《水浒传》中还有大量其它的与九江有关的人和事。
宋江,山东郓城人,字公明,在郓城县做押司。宋代“押司”是基层法院审判辅助人员,并且不属于朝廷正式官员。因为怒杀阎惜婆有人命案惹上官司,被抓后因种种人脉关系,“冤上长枷手扭,只被禁在牢里”。待六十日限满,被解到济州府(今山东济宁)听断。最后知府判他脊杖二十,黥面带枷押解到江州(今九江)牢城服刑。北宋时一般罪犯发配的地点处边远山区,路途艰险,而小说作者施耐庵却把宋江发配到江南鱼米之乡的江州(九江),似乎与宋代将罪犯发配到偏远的穷乡僻壤之地不符。
笔者分析原因:官场接受宋江行贿而有所变通,此举是作者为小说后面有关情节作铺垫。
宋江发配路线是从郓城—济州—梁山泊—揭阳岭—江州。其中与九江有关的人和事,大多发生在揭阳岭、揭阳镇和江州。
这里要指出的是押解途中经过的揭阳岭和揭阳镇,这两地是小说作者虚构出的地名,并非广东的揭阳,网络上有人评价作者地理知识错误,这是不正确的。 按小说中的各种描述,这一带应是现今江西彭泽地域。
在揭阳岭宋江结识了后来的梁山好汉,人称混江龙的李俊,他长年在江上撑船为生;还有在揭阳卖酒为生的人称“催命判官”的李立;以及生活在浔阳江边人:“出洞蛟”童威、“翻江蜃”童猛。离开揭阳岭仅半日便到揭阳镇。在镇上宋江结识了使棒卖药的江湖上称为“病大虫”薛永,在揭阳镇附近浔阳江船上,结识小孤山人绰号“船火儿”的张横,他与哥哥张顺(浪里白跳)专在浔阳江上捕鱼卖鱼,且水性极好,这张氏二兄弟均为江州人。

在揭阳镇号称有三霸:穆弘(绰号没遮挡)、穆春(绰号小遮拦);在揭阳岭的李俊、李立;以及在浔阳江做私商的渔民张横、张顺二兄弟。
这三霸都是以江州为生活之地,有的本就是九江人。宋江在揭阳镇与这伙江湖好汉(当时张顺在江州)告别,在公人押解下乘船一帆风顺很快到了江州。
当时江州知府为蔡德章,他是在朝廷做大官的蔡京第九个儿子,江州人称他为蔡九知府。到江州后宋江,在牢房“管营”(宋代管理徒流充军之类等罪犯服役的官吏)对宋江说:按先朝太祖武德皇帝圣旨事例,但凡新人发配到牢的人,须吃一百杀威棒,因管营受了贿赂,所以对宋江网开一面,让他去抄事房做抄事(将官府文书、法令眷录下来的人)。
宋江在点事厅结识了来讨要被押犯人银两的戴宗,戴宗在江湖上人称“神行太保”。后又结识在此做事的牢子,江湖人称“黑旋风”李逵,他因杀人在牢里,后遇大赦流落到江州,被戴宗收留。
李逵到浔阳江边抢渔户的鱼闹事,被“浪里白跳”张顺在水中教训一顿,后被赶来的李俊、宋江劝和。这样江州人张顺在小说中正式登场。
他们三人前去江州的琵琶亭酒馆,坐在里面欣赏长江边的美景。小说中描写当时的浔阳江风光:“云外遥山耸翠,江边远水翻银。隐隐沙汀,飞起几行鸥鹭;悠悠小浦,撑回数只渔舟。翻翻雪浪拍长空,拂拂凉风吹水面。紫霄峰上接穹苍,琵琶亭半临江岸。四围空阔,八面玲珑。栏杆影浸玻璃,窗外光浮玉璧。昔日乐天声价重,当年司马泪痕多。”从中可以看出宋代浔阳江岸有沙洲、芦花、飞鸟、渔舟及亭阁。

其实宋代江州城还有:城隍庙、观音庵……
宋时,江州的酒楼前一般都会竖有一根望杆,挂着一方青布揽客招徕。小说中提到江州的酒馆常见招牌酒是:“玉壶春酒,好吃不贵”,“酒味香浓,真乃佳酿”。
某天宋江在浔阳江边找人不果,见一酒楼的旗杆上挂有招牌,上面写道:“浔阳江正库”,这表示是一家政府参与管理的官方与商家合作的双重性质的酒楼。
楼檐外一面牌匾上有苏东坡书写的“浔阳楼”三个大字。宋江在山东郓城时便知江州有座浔阳楼,可见当年“浔阳楼”闻名于全国有些名气和影响。

该酒楼门前华表柱上两面白粉牌上各有五个大字:“世间无比酒,天下有名楼”。这里补充一句,当年白居易被贬谪江州,乘船从西边傍晚靠近城区时,便见有一座高耸的华表耸立,作为城市标志建筑,而这里浔阳楼酒店前的华表仅作为本酒楼的标志建筑而已,这是不多见的。
在浔阳楼上,宋江点了一樽(樽是盛酒器皿,盛酒多少无固定标准)“蓝桥风月”美酒,这是宋时江州名酒之一。
菜肴为:肥羊、嫩鸡、酿鹅、精肉。酒保用朱红盘碟盛上后,宋江独自一人一杯接一杯,倚阑畅饮很快沉醉。
在临醉之际,宋江头脑中想着:我出身山东,生长郓城,学吏出身,结识了不少江湖上人,虽留得一个虚名,且过三旬之上,名又不成,利又不就,倒被文了双颊,发配来到这里。家乡中老父与兄弟如何得相见。在临风触目感恨伤怀的激情下,作了一首“西江月”词(注:唐诗、宋词、元曲,宋代“词”十分流行),便在餐厅白粉墙壁上挥毫写下: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山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再饮数杯酒后,酒兴更起,拿笔在“西江月”词后,又写四句诗:“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写毕落款:郓城宋江作,五个大字。又饮了数杯,醉得踉踉跄跄回到牢里。
小说中虚构了一座在江州长江对岸叫“无为军城”的地方,查资料得知,北宋时现今九江长江对岸的湖北小池地域,在宋代属江州府行政管辖。该地住有一位名叫黄文炳的人,其在乡里为非作歹,是个闲在家里的“通判”。在宋代,通判其职能是和知州共同处理军政事务,并通过分权制衡和监督机制加强中央集权。而黄文炳是个阿谀谄佞之徒,心胸狭隘、嫉贤妒能,并且不仅在乡里害人,还一心想在仕途上往上爬,故而常过江来巴结蔡知府,讨个做官机会。
黄文炳在江州知府面前挑拨讲:宋江在浔阳楼题的诗是“反诗”。于是蔡知府派人捉拿宋江,宋江被捕后遭严刑拷打,只得招供,被关押在死囚牢里。戴宗想救宋江,便去梁山泊弄回一封假的书信回复,不料被黄文炳识破。
这样,戴宗因与宋江案有关也被一并判处死刑,两人五天后将被押往城里十字路口问斩。
需说明一点,北宋时朝廷很重视死刑犯人权,为避免冤假错案,被判刑者若行刑前喊冤就得立刻停止行刑,再换其他官员审理,临斩前犯人有三次喊冤及复审机会,因而冤假错案在北宋时期因此大大减少,这与小说中很快问斩的司法程序不同。
小说中问斩那天,宋江、戴宗二人先在公堂上每人被插上一个“斩”字牌,用芦席遮住脸部、背部,并用胶水刷头发梳成“鹁鸪角儿”(一种宋代发型,因顶部形似鹁鸪、下部似鸟身得名),各插一朵红绫纸花(作为行刑标识),再将犯人驱至“青面圣者”(古代传说中的狱神)案前,各吃一碗长休饭、永别酒,之后被押出牢门等待处斩。
问斩前,一些人手拿棍棒将宋江、戴宗团团围住,把宋江面南背北、戴宗面北朝南按在地上,只等午时三刻监斩官来开刀问斩。
事先早已商议好的江湖好汉们,已埋伏在刑场四周准备劫刑场救人。监斩官蔡九知府待午时三刻一到,便命令刽子手准备开枷问斩。此时早已埋伏在刑场四周的众好汉便立刻进行劫法场救人。在十字路口的茶楼上,李逵脱得赤条条的,双手握着板斧从楼上跳下来,先砍翻刽子手,再朝监斩官蔡九知府奔去,幸亏在官兵保护下,得以逃脱。
刑场东边,一伙化装成弄蛇丐者的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白胜及众喽啰,拿出尖刀,见官兵便杀;西边扮成使棍棒的一伙人,他们是燕顺、刘唐、杜迁、宋万及众喽啰大喊着杀将过来;南边的扮成挑担脚夫的朱贵、王矮虎、郑天寿、石勇和喽啰们,拿起扁担打翻官兵;北边装成客商的梁山好汉跳下车将车推过来,其中两个“客商”一个背宋江,另一个背戴宗,其余人用弓弩射杀官兵,或用石子打、用标枪进行劫法场。这伙人是晁盖、花荣、黄信、吕方、郭盛及一些喽啰。

劫完刑场救出人后,众人沿江州城走了五六里,到了浔阳江边,躲进一座名为白龙神庙的地方。此时阮氏三兄弟正打算过江取船,正好张顺率三只船,他站在船头上,手提一把明晃晃的五股叉,头上挽了个穿心髻点簪儿,下面跷起那条白绢儿棍,与大伙在白龙神庙会合,第二条船上有张横、穆弘、穆春、薛永及十余个庄客;第三条船上有李俊、李立、童威、童猛及几十个同伙。
这支“白龙神庙”队伍,总共一百五十余人,聚会后一起呐喊杀奔江州。
当时江州城里出动数千人马,马军当先,他们都是顶盔衣甲,全付弓箭,手持长枪,背后步兵簇拥,摇旗呐喊,杀奔而来。但经不住不要命的众好汉奋力拼杀,官兵大败而逃。
众人打败江州官兵后便来到穆太公庄上暂住。在暂住期间,宋江与众好汉商议,决定下一步去打“无为军城”,捉拿迫害他们的黄文炳。在庄上经薛永引见他们结识了“通臂猿”侯健,这侯健正好在无为军城里黄文炳家做衣服。
经商议,第二天三更两点为期,由侯家兄弟引领薛永、白胜去无为军城打探,等待听城外放起带铃“鹁鸪”,便叫白胜先扯一条白绢号带引到黄文炳家,这便是上城的去处。再由王矮虎、杜迁扮成丐者,在城门边董家庄上埋伏;史进在城下埋伏下去,杀掉守卫军士;李俊、张顺一伙在江上往来巡视、等候策应。
童威船上坐有:晁盖、宋江、花荣众人;燕顺、王矮虎、郑天寿等在张顺船上;戴宗、刘唐、黄信乘第二船;吕方、郭盛、李立在第三船上;穆弘、穆春、李忠在阮小七船上。只留下朱贵、宋万在穆太公庄上,看理江州城里消息。先让童威用一只打渔快船前去探路,让乐和、时迁、庄客分埋伏上船歇息,当晚众人都乘船前去无为军城。经这番精心策划,众人攻下无为军城,并在城内放火,而城内官兵已知这伙人在江州城的厉害而不敢有动作,这时江州城里可望见腾空而起的无为军城大火,天空都被映红。

此时已有人去江州城府衙报告失火一事,正在江州城的黄文炳见自己家所在地无为军城失火,便乘船赶回家一探究竟,这正中宋江一伙的擒他之计。在返回的船上的船夫正是梁山好汉一伙,见不妙黄文炳急忙跳船逃走,在江中被张顺从水底活捉,抓到穆家庄。最后作恶多端的黄文炳,被这帮江湖好汉用尖刀活剐至死,也算是“恶有恶报”。
经过宋江闹江州一系列事情发生,宋江已无退路,于是众好汉一行连同穆春、童威、童猛及穆太公和庄客离江州投奔梁山泊而去。

钱政(作者像)
【编后记】
本篇编者将其纳入《浔城故事》,而不是《九江文史》,因为《水浒传》中的这些章节,只是小说、故事,而不是历史。
编者当年读《水浒》,觉得最不可理解的就是:一个来自山东郓城县的乡巴佬贼配军,为什么在浔阳楼上灌了两杯黄汤后,竟能写出“敢笑黄巢不丈夫”这样的词句?——你只是个下层小吏,又有什么资格把自己当回事?现在想来,或许有两种可能:其一,江州的酒太上头了;其二,“帝王将相宁有种乎”这种平等主义思想,是中国文化中最独特的一部分,也是最无法被压制、最难被征服的灵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