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延安十大地理标志产品,错过可惜了

延安的吃食,都带着黄土和硝烟的硬气。抗战时八路军开垦南泥湾,小米饭就着腌萝卜成了“革命饭”,1941年《解放日报》载,亩

延安的吃食,都带着黄土和硝烟的硬气。

抗战时八路军开垦南泥湾,小米饭就着腌萝卜成了“革命饭”,

1941年《解放日报》载,亩产小米从百斤跃到六百余斤,肚子饱了才扛得住胡宗南的封锁。

陕北婆姨把糜子磨成面,蒸出黄馍馍,碱水浸出的焦香能飘半里地。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作家们蹲在土窑前,

和老乡分食一碗荞面饸饹,辣子油溅在粗瓷碗沿,混着笑声咽进肚里。

如今黄馍馍进了城,可延安人还认土灶的味。

正月里吃“钱钱饭”,黑豆压成钱状煮进小米粥,老辈人说这是当年红军教的吃法,

一粒粮食都不能糟践,那滋味里,藏着活着的韧性。

今天,跟诸位聊聊延安的特产……

延川红枣

清道光年间沿黄河百里成林,狗头枣形似狗头,曾获“后稷特别奖”,

2006年成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当地有“一日三颗枣,百岁不显老”的俗语,

婚俗中“踩枣”象征早生贵子,枣馍、枣月饼是过年必备,走亲访友必带。

皮薄如纸,肉厚似蜜,干枣捏后可复原,鲜枣脆甜多汁,维C含量高。

经典吃法有醉枣、枣糕,还有“甜得能勾魂”的枣炒面,

困难时期是救命粮,如今成农民增收“金蛋蛋”。

这枣儿,甜得能勾魂!

黄龙蜂蜜

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黄龙人的“甜蜜密码”。

这蜜采自刺槐、狼牙刺等300多种山花,

中蜂酿得慢,封盖率超80%,波美度42度起,醇厚得像老陕的油泼辣子,

初尝是野花香,后劲儿是蜜甜裹着微微的酸,

像极了黄土高原的日头,晒得人心里暖烘烘。

当地人管这蜜叫“山魂”,说它藏着黄河绿洲的灵气。

外地人必带,图个“天然氧吧”的纯粹。

如今黄龙人玩出新花样,蜂蜜面膜、香皂成了伴手礼,

这蜜,甜得有层次,甜得有故事。

吴起荞麦香醋

黄土地的魂儿!

二千年前陕北人就懂用荞麦酿醋,2016年拿国家地理标志保护。

这醋酸得醇厚,甜得自然,像老辈人说的“嘹咋咧”!

原料是吴起海拔1200米以上的荞麦,

配百里香草,经38℃糖化、固态醋酸发酵,陈酿半年才成。

当地人炖羊肉、拌苦菜必用,酸香能解腻提鲜。

这醋不仅是调味品,更是吴起人的乡愁,

一口下去,满嘴都是黄土高原的阳光和风。

甘泉黄酒

始于周、兴于秦、盛于唐,

两千年前便用“美水泉”酿制,

这水甜得“跟蜜样”,隋炀帝北巡时喝罢直夸“赛琼浆”。

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它以陕北软糜子为料,经“泡、蒸、酵、澄”九道古法酿成,

酒体琥珀透亮,酸甜回甘似“液体蛋糕”。

冬日里,老陕围炉煮酒,热黄酒配羊肉,暖身又暖胃,一口下去,

连呼吸都带着米香与酒香,这才是黄土高原的“人间至味”。

安塞小米

黄土高原上的“金珠子”,先秦军屯时便种在鲍家营、冯家营的沟壑间,

隋唐宋元时是农牧民的“命根子”,明清时品种更齐整,

民国《安塞县志》直说“他郡不及,其米淅之汁为脂”。

2008年国家质检总局认证地理标志产品,蛋白质含量13.46%,

比全国平均高1个百分点,

脂肪里85%是不饱和脂肪酸,熬粥时米油能挂勺。

当地人熬小米有讲究:

冷水泡半小时,水开下米,大火滚三滚转小火,加几滴油防溢,再搅十来分钟,

米香混着糠香直往鼻子里钻。

老辈人说“皇帝不吃无糠米”,石碾脱壳留糠,营养才全乎。

黄龙核桃

陕西黄龙县的“铁杆庄稼”,3000年栽培史可溯秦文公十年。

这“长寿果”个大皮薄,仁饱色浅,取仁像嗑瓜子般利索。

果仁含51.1%脂肪、24%蛋白质,19种氨基酸“扎堆”,

无化肥残留,是纯天然的“脑黄金”。

当地人直夸:“这核桃,美得很!日啖三颗,赛过神仙!”

核桃馍是黄龙人的“灵魂早点”。

石臼捣碎的核桃粒裹进发面,烘烤后馍皮酥脆,内里绵软,

核桃香混着麦香“钻鼻子”,咬一口“咔嚓”响,满嘴核桃碎“满溢”,

吃完手还留着香,舔舔手指头,那叫一个“嘹”!

2009年,它成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延安酸枣

2005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黄土高原野生,皂甙含量全国前茅,

素有“天然维生素丸”之称。

革命年代,八路军曾用酸枣粥救济灾民,

老辈人至今仍说“酸枣儿美滴很,熬粥甜到心尖尖”。

果实近球形,成熟时暗红透亮,咬开酸中带甜,果仁可入药养心安神。

当地人晒干制果脯,或酿酸枣酒,酸香醇厚,

一口下去,满嘴都是黄土高原的野性味道,

原汁原味,真真儿是“舌尖上的延安魂”!

甘泉豆腐

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历史可溯至汉代,隋唐发展,宋金成熟,明清兴盛。

当地人腊月二十五必磨豆腐,

陕北谚语“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道尽点卤精髓,

卤水多了发苦,少了不成形,全凭手艺人心口相传的“度”。

豆腐细腻弹牙,久煮不烂,高蛋白低脂肪,降三高功效显著。

现多以本地双青豆和美水泉制作,

传统“八字窍道”工艺(推烂、过细、点嫩、重庄)让豆腐干墨绿如玉,醇香耐嚼,

成为陕北人年味里不可或缺的“硬菜”。

宜川大红袍花椒

清乾隆《宜川县志》早载其名,2012年成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这椒子生得红艳似火,粒大皮厚,麻香能窜三里地,当地人叫它“椒骄子”。

山梁上摘椒时,姑娘们哼着“花椒刺儿扎手手,情郎哥挑刺莫发愁”,

老辈人常说“一撮大红袍,胜过姜桂香”,

这椒子不光调菜香,还能暖胃驱寒,是药食同源的宝贝。

外地人来,带一包回去,往锅里一撒,

那麻香直往鼻子里钻,比川椒更醇,比甘味更厚,是地道的秦椒魂儿。

甘泉红小豆

人称“红玛瑙”,2005年就戴上国家地理标志“金帽子”。

这豆子有来头,清乾隆《甘泉事宜》载“尤以红豆为先”,李时珍称它“心之谷”,能生津利水。

陕北老农说,旱年吃它熬粥,日食一餐不饥,比别的豆子“瓷实”。

豆粒圆滚滚,直径超4.5毫米,煮后出沙率高,熬粥香甜绵密,豆沙细腻油润。

当地经典做法是“红豆鲤鱼粥”,鱼汤煨豆,鲜得人直咂嘴。

如今,它不仅是土特产,更成了甘泉人“红火日子”的底气,

种豆的田埂上,飘着豆香,也飘着希望。

这就是延安。

你带走的不是特产,是黄土高原的风,是黄河水熬出的甜,

是窑洞里藏了千年的故事。

把它们装进粮袋,尝一口,就像把延安的日月都咽进了肚里。

活着,不就是为这一口扎实的滋味?

你尝尝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