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是否正确?”当年提出计划生育的马寅初,自己娶2房老婆、生8个孩子,更令

宋看社会 2024-10-25 14:09:22

“计划生育是否正确?”当年提出计划生育的马寅初,自己娶2房老婆、生8个孩子,更令人没想到的是,他的妾室还是自己女儿的同学,最终马寅初活到100岁才走,但他的观点却悄然改变了无数60、70、80甚至是90后的命运……   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时点赞关注一下,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谢谢支持!   马寅初,这位民国时期的著名学者,以其独特的人口理论和传奇的个人生活,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马寅初的一生,是与时代交织的一生,他出生于清末民初之交的动荡年代,目睹了中国社会的巨变。   少年时代,马寅初勤奋好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当时的名校之一北洋大学,大学毕业后,他远赴美国深造,先后在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经济学,最终获得博士学位。   学成归国后,马寅初并没有选择仕途,而是投身教育事业,他先后执教于北京大学、南京中央大学等高校,以其渊博的学识和独到的见解,赢得了学生和同行的尊重。   然而,马寅初的学术生涯并非一帆风顺,他常常因为直言不讳的政治态度而招致困境,曾有一次,他因公开批评国民政府而被囚禁达两年之久。   但马寅初从未因此而改变自己的立场,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不阿附权贵的治学原则,20世纪30年代,马寅初的学术兴趣开始转向人口问题。   他敏锐地洞察到,中国急剧增长的人口,可能会成为国家发展的沉重负担,为了深入研究这一问题,马寅初走访了全国各地,搜集了大量的人口数据和实地观察资料。   经过缜密的分析和思考,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口理论。   1957年,63岁的马寅初发表了著名的《新人口论》,系统阐述了他的计划生育思想,在这部著作中,马寅初提出了三个主要观点。   第一,中国人口增长过快,必须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第二,在降低人口数量的同时,也要注重提高人口质量,实现"少生优育"。   第三,计划生育应该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推行,而非采取强制手段。   马寅初的理论,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争议,新中国成立后,马寅初虽已年过七旬,但仍然活跃在学术和社会舞台上。   他先后担任过北京大学校长、全国政协常委等职务,更重要的是,他的计划生育理论,开始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   1982年,计划生育正式被确立为国策,并写入宪法,这一政策的推行,深刻影响了此后几代中国人的生育观念和家庭结构。   然而,马寅初本人的家庭生活,却与他倡导的计划生育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他一生娶有二妻,育有八子。   更引人注目的是,他的第二任妻子,竟是他女儿的同学,比马寅初小22岁。   在一个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育的年代,马寅初的家庭状况无疑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这也为他招致了不少非议和指责。   马寅初的理论与生活的矛盾,折射出了一个时代的复杂性,在那个动荡变革的年代,新旧思想交织,传统观念与现代文明激烈碰撞。   马寅初的计划生育理论,在其提出后的几十年间,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而复杂的影响,一方面,这一理论的实施,客观上控制了中国的人口增长,为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腾飞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   另一方面,计划生育政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独生子女"一代的成长困境。   在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实施下,70年代末到90年代出生的大批城市孩子,成为了"独生子女"。   他们承载了父母和整个家族的殷切期望,从小接受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家庭关爱,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人生压力。   "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社交能力欠缺、抗挫折能力不足等问题,而随着他们步入中年,又不得不独自承担起赡养父母、照料子女的沉重负担。   "独生子女"一代的困境,成为计划生育政策实施过程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人口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推迟婚育年龄,自主选择生育方式。   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2015年,中国结束了独生子女政策,全面开放二孩。   2021年,三孩政策又陆续出台,然而生育率并没有出现明显回升,不少年轻人面对高昂的养育成本和巨大的生活压力,选择了不婚不育或者延迟生育。   这种生育观念的转变,反映出当代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的深刻变迁,回顾马寅初的计划生育理论,我们既要看到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也要认识到其局限性。   马寅初的理论,是基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国情提出的,其目的是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缓解社会经济压力。   这一理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客观上配合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需要,但从长远来看,单纯强调控制人口数量,而忽视生育权利和家庭幸福,忽视人口结构的均衡,终究是有问题的。 信息源: 中国网:2012年7月5日,历史上的今天:马寅初发表“新人口论”

0 阅读:150
宋看社会

宋看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