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漏皆苦。
六祖坛经里有一个小故事,六祖惠能在得到达摩衣钵后 回到广东 按照五祖弘忍说的隐居起来 到了十五年后 他知道时间差不多了 就出来前往广东法性寺。当时法性寺的印宗法师正咋讲涅槃经,惠能白天与众多信众听讲经 晚上就睡在寺庙的走廊里。一天,有两个僧人看到风吹幡动 一个僧人说 这是风动,另一个人则说是幡动,两人争论不已。惠能走进来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其实,风动还是幡动其实并不重要,也许都对 也许都不对,但两个修行的僧人 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而争论,背后是人对自我的执著,是因执著自我而生出的争斗之心。有想证明是幡动的心 就会看到幡动的证据理由;有想证明风动的心 就会看到风动的证据理由。而想证明的背后,是自己认为的对错 是自己的执著。
惠能说是你们的是心动,是他们心里的执著未尽 是心有漏。有想要维护自我的执著,就会有争取有所求、也就会有害怕失去的恐惧。正所谓“有漏皆苦”。
无欲则刚 。
人说无欲则刚,当人心中很少欲望甚至没有什么欲望的时候,也就没有什么能被诱惑或害怕失去的了,人就会变得坚定 内核稳定,就不容易被外界的人事物影响拿捏 说他好说他坏 也没什么好在意的。无欲则刚,欲望在人心 而刚也在人心,可知不是别人对他的态度改变 而是他内心的改变 他不在乎的时候 任何人就影响不到他。而有欲之苦,也不见得是因为别人对他如何不好 而是人心向外 试探通过被人的反应评价看法等定义自己 满足自己,但别人是不确定的 是你控制不了的 人也因此陷入在这种不确定和失控的循环往复中。向外求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
kongkong
心不在外亦不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