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谁呀?你管得着吗?我们在玩呢,关你什么事?”江苏常州,3个小男孩,站在4楼
漫漫之音
2024-10-19 09:31:53
“你是谁呀?你管得着吗?我们在玩呢,关你什么事?”江苏常州,3个小男孩,站在4楼的窗户旁,不断的向下扔炮仗,整整持续了20多分钟。路人担心安全问题,便出言制止,不料3个男孩不仅不为所动,反而直接将路人怼了回去,而后又嘻嘻哈哈的,继续往楼下扔炮仗。
这年头,连逛街都充满了刺激和不确定性。你正走着走着,冷不丁就可能被个炮仗炸得魂飞魄散,还得提防着自己会不会被什么莫名其妙的东西从天而降。
事情就发生在江苏常州,一个午后,阳光明媚,空气中却弥漫着一丝危险的气息——3个小男孩居然站在四楼窗户边,拿着一把炮仗,就跟机关枪似的,不停地往下丢。
这帮小毛孩们扔炮仗的技术还挺不错,炸得是劈里啪啦,火光四溅,简直就像是过年提前到了。而更让人咋舌的是,他们不光扔了一下,竟然持续了足足二十多分钟!就问你这谁能受得了?
楼下的路人走过时那叫一个提心吊胆,生怕这帮小魔头的"弹药"精准命中自己的脑袋。终于,有好心人看不下去了,顶着可能随时头顶开花的风险仰头喊道:“哎,小朋友们!这太危险了!你们别再往下扔了,这样会伤到人的!”
结果呢?好心没好报。3个小男孩非但没有停止,反而其中一个探出头来,双手捂在嘴边,气势十足地回怼:“你是谁呀?你管得着吗?我们在玩呢,关你什么事?”
你说,这不是气得人想冲上去拎着他们耳朵好好说教一顿嘛?但无奈人家在四楼,你连爬上去的时间都没有,炮仗就可能在你脸边炸开花,哪敢轻举妄动。于是,只能眼睁睁看着这群小家伙哈哈大笑,又继续往下丢炮仗,玩得是不亦乐乎。
“熊孩子”这词,现在似乎成为了对这些调皮小孩的一种默认标签。平时淘气捣蛋,搞搞恶作剧,甚至有时候说两句顶撞大人,大家还能以“孩子还小不懂事”来为他们开脱。
但扔炮仗这种行为,已经远远超出了“淘气”的范围,甚至可以说是严重的威胁到了他人安全。这种行为不能再用“孩子小”作为借口,而应当反思,家长们的教育是否真的做到位了?
这里反映出的问题,远不止是小孩们一时淘气或者不听话,而是背后家庭教育的缺失与社会责任感的薄弱。
孩子们的行为,折射出的是家长在教导和监护方面的失职。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民法典》的相关规定,父母应当履行监护职责,对未成年人的行为负有教育、监督的责任。而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不仅没有出面制止,甚至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实在让人心寒。
试想,如果当时有一位家长在场,及时出面制止并引导孩子们认识到他们行为的危险性,事情或许就不会发展到路人不得不仰头喊话却无功而返的地步。
所谓“子不教,父之过”,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影响至关重要,不可推卸。如果父母自己都缺乏足够的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那么孩子们又如何能从小养成正确的行为规范和公德心呢?
家长的缺席与放任,换来的就是孩子们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从扔炮仗这种危险行为到高空抛物,若不及时制止和纠正,这种危险性只会日益加剧,最终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到那时候,后悔可就来不及了。
不光是家长要反思,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有责任对这种行为勇敢说“不”。虽然在那天,那个出言制止的路人被回怼得心里不是滋味,但他(她)做的却是正确的。面对危险行为,能站出来提醒、制止的人,都是社会的守护者。
但这种“守护”,不仅需要个体的勇敢,更需要社会整体的支持和配合。
教育孩子需要的不仅是教他们如何学习,更重要的是教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对他人、对社会负责。而这些责任感和规矩意识,往往就体现在生活中的小细节上。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被教导“自己的快乐不能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他们就不会随便把炮仗往楼下扔;如果家长能够对孩子的行为严格把关,他们就不会让危险行为继续发生。
常州的这起事件,让我们看到了在现代社会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盲区。教育孩子不仅是让他们考试得高分、升学有好学校,更是教他们如何成为一个负责任的社会公民。这不仅仅是孩子的未来问题,更是全社会的安全与和谐问题。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大声呼吁:各位家长们,请你们重视起来吧,别让“高空抛物”这种事再发生了。孩子的行为,很多时候映射的正是家长的教育方式。别让“还小不懂事”成为一种借口,也别让无知成为危险的源头。给孩子正确的引导,远比一时的纵容重要得多。
下一次当你看到自家孩子站在窗边,手里拿着炮仗或其他东西准备往下扔时,请一定要停下手中的活,走过去告诉他:“这不可以,这样做会伤害别人。”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健康成长,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安全、和谐。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