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真有酗酒卖女的父亲和家暴酗酒的母亲吗
志邦爱影视
2024-10-18 12:01:20
“山村里家暴酗酒的母亲”、“害怕吃苦离开的女友和坚守的男友”、“为了亡夫而创办女校”,这些有些脱离现实的设定,就来自于电影《我本是高山》。
山里比较封建,没有接受太多的新思想,所以一直有着严重的男尊女卑思维。
在大山里,常常可以看见整日酗酒赌博的父亲,和为了操持家而累弯了腰的母亲。
家暴酗酒的母亲,真的是闻所未闻。
电视剧版本的设计就很好,剧里不仅仅有丧妻酗酒的父亲,也有爱女但是家暴妻子的父亲,也有想要丈夫回家的妻子,基本都是现在大家比较常见到的。
在贫困山区支教本身就很辛苦,会离开也很正常。
电视剧版本里面,也有老师受不了离开,但是也设计的合情合理。
蔡虹老师等人刚开始也是被“好待遇”哄骗进来的,虽然进来后发现货不对板,但刚开始也是认真干活,没有拖后腿。
后面离开也是因为待遇实在太差,承诺的不知道猴年马月能实现,加上和学生的矛盾。
看电视剧版本非常能共情老师们的离开,实属人之常情。
但看电影却只能看出导演对女老师不能吃苦临阵脱逃的满满恶意,和对男老师高贵的认可。
这些都还好,导演的私心罢了,最让我接受不了的是对张桂梅校长办校信仰的践踏污蔑。
电影版本通过不断闪回亡夫的镜头,来突显出张桂梅校长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继承亡夫的信念。
真的很恶心!
现实的张桂梅校长确实丧夫,不过她办校更多的是为了自己对党的信仰,想要山里的女孩子们走出去,就想剧里说的那样:“我创办了女高,收了这些女孩子,我希望她们提高的不只是成绩,还应该有眼界 心气。”
电视剧版本吊打10个电影版本,在我看来它最妙的就是打破了张老师在大多数人心中的传统印象,多数人在看过她的很多事迹报道后,会以为她是一个她高尚、传统、极具奉献精神的人,同时也伴随着一些悲情的色。
这就是电影版本所塑造的!
但电视剧版本却把张老师这个人物演绎得鲜活可爱,她有中国传统女性的坚韧与坚定亦有现代女性的新潮与开放。有身上自带一些东北人与生俱来的直爽与幽默,在荆棘丛中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照亮了一百个穷苦女孩的人生!
故事主人公塑造的差距,能很大程度影响故事好坏的差距。
你怎么看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