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漠河供暖见证空气能技术极寒挑战

九月中旬,当中国大部分地区还在夏秋之交徘徊,黑龙江漠河市的居民家中已经暖意融融。这座素有“中国北极”之称的城市,刚刚开启

九月中旬,当中国大部分地区还在夏秋之交徘徊,黑龙江漠河市的居民家中已经暖意融融。这座素有“中国北极”之称的城市,刚刚开启了为期八个月的供暖季,而今年的供暖系统中,增添了一位特殊的新成员——空气能热泵。

漠河冬季极端气温可达零下53摄氏度,堪称中国的“冷极”。在这里,传统空气能技术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低温导致压缩机效率骤降,室外机结霜严重,系统能效大幅下滑。空气中稀薄的热量如何被有效捕捉和利用,成为横亘在工程师面前的难题。

技术创新正在打破这一僵局。新一代超低温空气能机组采用喷气增焓技术,通过二级压缩增加冷媒流量,显著提升低温制热能力;智能防霜技术通过精准感知环境温湿度,优化除霜周期;特种压缩机和低温润滑油确保了设备在极寒环境下的正常启动和运行。

在漠河某试点小区,空气能供暖系统交出了一份令人惊喜的成绩单:在零下30度的极寒天气下,系统能效比仍维持在1.8以上,相比传统电采暖节能超过40%。这些数据背后,是材料科学、热力学、控制技术等多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漠河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我国寒冷地区面积广阔,冬季供暖能耗巨大。传统燃煤供暖不仅带来环境污染,也存在能源利用率低的问题。空气能技术的突破,为寒区清洁供暖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这与我国推动能源革命、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方向高度契合。

成本问题仍是推广的障碍。极寒专用空气能设备的初投资较高,需要政府政策支持和市场机制创新。但随着技术成熟和产业规模化,成本正在快速下降。有预测显示,未来三年内,极寒空气能设备的成本有望降低30%以上。

漠河的实践正在改写行业认知。曾经被认为不适用于严寒地区的空气能技术,正在证明其潜力与价值。这项技术的成熟,不仅将改善北方居民的生活质量,更将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当供暖季的白色蒸汽再次升起在漠河上空,其中蕴含的不仅是温暖,更有着科技突破的能量。极寒不再成为清洁能源的禁区,反而成为技术创新的试金石和展示场。在这场人与自然的对话中,科技创新正在让不可能变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