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过盐汽水么?似乎只在江浙沪地区流行,其它地区很少有人喝。 事实上,盐汽水是

赫尔墨斯社会 2024-10-13 19:47:52

你听过盐汽水么?似乎只在江浙沪地区流行,其它地区很少有人喝。 事实上,盐汽水是计划经济时期从苏联引进的工人劳动保护用品,专门用于供给在高温环境下的工人,因此有大型钢铁企业所在的地区几乎都有本地的盐汽水。 在1934年,苏联政府颁布了《关于供给高温车间工人以盐汽水的规定》,要求工厂每天为每个高温作业的工人提供4到5升含盐量为0.5%的盐汽水,并且制造汽水时必须使用二氧化碳,为此苏联还专门研制了用水冲泡的盐汽水片。此后为了改善口感,苏联又研制了专门制造盐汽水的机器设备,之后苏联各地工厂内的高温车间都陆续安装了此类设备。 而中国在五十年代因为施行了向苏联“一边倒”政策,自然也引进了盐汽水以用来供应在高温工作环境下的工人。 在五十年代初期,国内的一些工厂还只能向工人提供淡盐水,之后开始仿照苏联的配方,提供盐汽水片或盐汽水。例如从1953年开始,鞍钢就成立了汽水站,开始在每年5-9月期间向高温工人提供含盐0.2%-0.3%的盐汽水,之后又在盐汽水中添加了少量糖和香精以改善口味。到八十年代时,鞍钢已经拥有汽水站60多个,日产量达600多吨。 国内其他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在之后也陆续设立了自己的盐汽水生产车间。在1967年,上钢五厂投资25万元购置了2台洗瓶机、1台糖浆机、1台水灌装机、1台压盖机和1台二氧化碳饱和器。一到夏天,厂里就会安排一批工人去汽水车间专门负责盐汽水生产。 为满足不断增长的盐汽水需求,上钢五厂还不断更新汽水生产设备,到20世纪80年代初,该厂的盐汽水生产线已经高度自动化,不需要过多人力,自动传送带可以把空瓶送入60多摄氏度的烧碱水里消毒,自动灌装机每分钟可以生产140瓶盐汽水,日产量可达1700箱左右。除了供应本厂职工外,还能支援当地其他工厂。 而对于一些条件有限的中小企业,盐汽水生产的方法更为简易。常常是先用明矾沉淀水中杂质,之后把碳酸氢钠、盐、糖、糖精和香精按一定比例溶入。 为节约成本,有的工厂完全用糖精取代蔗糖,有的完全不加气、有的用桶装代替瓶装。例如501厂的配方就是用冷却的开水直接冲兑酒石酸、碳酸氢钠与香精,制成简易的盐汽水。 中国毛纺厂的员工则设计出了一部能够实时制造盐汽水的“汽水车”。这部盐汽水车上有两个大桶,桶里各放了一只大玻璃瓶。桶和玻璃瓶之间是起冷却作用的冰块,两只玻璃瓶里分别装着碳酸氢钠溶液和柠檬酸水,瓶底处各有一根塑料管与桶外面的龙头相连。 当工人们打开龙头,两个瓶子里的液体就在龙头汇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随着盐汽水的推广,一些老牌的汽水厂如天津的山海关、沈阳的八王寺、上海的正广和等也都开始陆续投产盐汽水。而这其中又以正广和的口味尤为出众,因为其前身是由英国商人开办的广和洋行,是中国最早、最专业的汽水生产商,其饮料生产线是由外国原装进口。生产线是由电动马达驱动,通过传送带可以自动洗瓶、消毒、加气和罐装。 再加之其使用的是纯正的蔗糖而非糖精,这就让正广和汽水在物资紧缺的计划经济时期成为了一种极为紧俏的饮品。根据1960年上海市的盐汽水定量供应条例,将高温工人分成三类。第一类如炼钢、炼铁等炉前工、轧钢工、铸钢工、钢铁车间司机、运输炽热材料工人、焊电石工等,每人每天能分到2瓶盐汽水。 第二类的玻璃、搪瓷、大炉工、酒灯工、热处理工、司炉工、烧水泥工、焦工等,每人每天1瓶盐汽水。而第三类电焊工、重体力劳动工、土法炼焦、不能透气的工种,每人每天就只能分到半瓶盐汽水了。 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上海的特殊地位在物资供应上得到了优先照顾,因此正广和的盐汽水除了供应企业外还面向市民进行销售,虽然时不时的需要排队,但对于普通上海市民而言买到一瓶正广和也并非难事,这也许能解释为何今天的上海人还对盐汽水如此情有独钟。

0 阅读:66
赫尔墨斯社会

赫尔墨斯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