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深知嬴政最在乎的是什么,那就是臣子的忠心,所以他向嬴政进言道:“大王,韩非确实有才华,但是他终究是韩国人,他的心始终在韩国,而不会完全为秦效力,这也是人之常情啊。”这轻描淡写的一席话,可谓是正好击中了嬴政的要害,使嬴政对韩非的信任进一步的动摇了。
见嬴政有所动摇,李斯就进一步的说道,大王现在您不用他,而让他在秦国长期逗留后再放他回去,这不就是相当于自留后患吗?还不如依法将他除掉算了。”秦王嬴政觉得李斯说得挺有道理,便把韩非交给司法官吏进行治罪了。
见此情况,李斯又进一步的展开行动,因为他担心嬴政会回心转意,再次启用韩非,所以为了永绝后患,李斯就派人送毒药给韩非,让他尽早自杀。韩非试图亲自向秦王嬴政陈述冤情,但却无法见到秦王。
不久,秦王赢政果然有些后悔,就派人去赦免韩非,可是此时韩非已经死了。事实上,韩非之所以未能完成“存韩”的使命,最终客死秦国,关键在于他自始至终都未能获得秦王嬴政的完全信任。
因为在那个各国纷争、尔虞我诈的时代,嬴政作为秦国的君主,他的首要任务是要实现秦国的统一大业。尽管他十分欣赏韩非的才华,但是在国家利益和政治考量面前,个人的才华总是显得微不足道的。
针对韩非之死,司马光则给出了这样的观点,臣光曰:我听说君子由亲近自己的亲人而至亲近别人的亲人,由热爱自己的国家而至热爱别人的国家,因此才能功勋卓著,名声美好,从而享有百福。如今韩非为秦国出谋献策,首先就是要以灭亡他的祖国来证实他的主张,犯下此类罪过,本来就是死有余辜的,哪里还值得怜悯啊!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尽管韩非的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自己的策略帮助秦国实现统一,但他的出发点也并非是单纯的为了秦国的利益,其中也有些希望通过秦国的强大来间接影响韩国,甚至可能是希望通过秦国的成功经验来影响韩国国内的政治改革,以改善韩国的状况。
然而,这种复杂的政治和思想上的考量最终未能挽救韩非的生命,也未能直接影响到韩国的命运。韩非之死,可以说是时代的悲剧,也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但是韩非的以法治国、强调中央集权的法家思想,虽然未能在韩国得以实现,但却被李斯继承和发展,并在日后成为了秦朝统一国家的理论基础。韩非虽然生命短暂,但是他的思想却如璀璨星辰,照亮了后世的政治舞台。他的著作《韩非子》流传千古,其中的法治观念、驭臣之术等思想精髓,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也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