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这个村不简单:官道、石拱桥、裴晋公祠碑样样有!】裴城,漯河当地人叫它皮城,源于方言的缘故。裴城,在漯河,它其实并不是一座城。裴城,在漯河,既是一个村,又是一个镇。裴城镇管辖裴城村,但裴城镇并不在裴城村,所以并不是一个地方。 裴城源于唐代名相裴度伐蔡时在此驻军得名。唐宪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淮西吴元济叛乱,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宪宗派宰相裴度挂帅,主持总攻,我们熟悉的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担任此次出征的行军司马、判官、掌书记。那时,裴度率领大军就驻扎在洄曲村,也就是现在的裴城村。 据说,裴度和大军在裴城驻扎4个多月,直到平反吴元济叛乱。在此期间,裴度亲兵爱民,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裴度班师回朝后,为了表彰裴度的功劳,宪宗下诏嘉奖,封裴度为晋国公、金紫光禄大夫、弘文馆大学士,赐勋上柱国。当时洄曲村老百姓为了纪念裴度,便将洄曲村改名为裴城村,为裴度建祠立碑。 现在裴城村还有与之相关的历史遗存。在村西头还有一条河叫小洄河,还有一座桥叫洄河石拱桥,当地人又叫它响水桥。2004年春天,在郾城县裴城镇裴城村内的小洄河上,发现一座刻有北宋“政和三年三月道者王守坚”题记的单孔石拱桥。 考古发现,该桥东西长8.3米、南北宽6.47米,桥拱净跨2.92米.由于该桥所用石料和建筑技法和小商桥十分相似,由此可判定该桥为北宋年间所建。2006年6月该桥核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就是从这座桥往东进裴城村,有一条村里的东西主干道。据村里的老人讲,这是一条古代往返洛阳到江苏安徽等地的官道。细心的朋友你或许也能发现,从石拱桥踏上这条官道一直往东大约1500米的周边区域,地势很高。据村里老人说,官道两边全是明清时期的商铺建筑。 这里曾经是享誉方圆十几里的集市,新店镇、太尉镇、莲花镇的百姓都来这里赶集买卖东西。 向村里的老人打听,为啥唯独这一小块地势高于其他地方?得到的答案就是为了防水灾,这个地势可以让村民避免被淹。 关于裴度,村里也有历史遗存作为见证。在裴度村西头,有一所苏进红军小学。在学校的大门口两边矗立着两通石碑。那就是当年为裴度所立的石碑—裴晋公祠碑。碑上面还有密密麻麻石刻碑文。可惜,学校大门紧锁,为了学生安全,不能亲临碑前仔细观看,我只能从门缝处拍了一张照片。 裴城村除了洄河石拱桥,裴公碑,还有苏进故居、彭家大院、中共沙北县旧址以及明清时期的古宅院落。让我们在今后的日子里,一一道来。
【漯河这个村不简单:官道、石拱桥、裴晋公祠碑样样有!】裴城,漯河当地人叫它皮城,
混迹北京的漯河人
2024-10-12 17:31:3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