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82岁的毛主席夜不能寐,他发现,自己真的好想杨开慧…… 杨开慧是毛主席心中的“骄杨”,更是深情挚爱的夫人。 可以说,在革命生涯与普通生活交织的十数年相处中,毛主席与杨开慧是伴侣,是战友,也是知己。他们的情感世界有着深厚的“红色恋人”的烙印,也是一种志同道合的高度契合。 尽管杨开慧牺牲时年仅29岁,看上去很不幸,但她却用“大爱”使得自己和毛主席的情感永生,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 应该说毛主席一生都对两人的感情刻骨铭心,以至于在杨开慧牺牲了27年之后,他又饱含深情的写下了悲怆之词《蝶恋花·答李淑一》。 1920年的冬天,19岁的杨开慧和27岁的毛主席喜结连理,两人不约而同地将反封建的思想具体落实在自己的婚礼上:不要花轿,不要一切与封建婚姻习俗有关的礼教。 杨开慧出身名门,其父杨昌济曾经赴日本留学,后又到英国艾伯丁大学留学,所以父亲对家中唯一的女儿灌输了许多新思想,从而使得杨开慧由小学一直读到中学,没有受到任何阻力。 11岁那年,杨昌济结束了近十年的留学生活,回到了女儿的身边,则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那便是西方的文化,西方人的理念,让幼小的杨开慧知道了中国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摧残。 就这样,父亲开明的思想与文明的教育方式,让杨开慧从小就有接触外人的机会,她与毛主席的相识也是缘于此。 就这样,从相识相知相恋。他俩手拉着手跨进了婚姻生活,这桩婚姻不是用花轿嫁妆彩礼抬过来的,也不是由媒妁之言铺路的,而且自由浪漫而成的。 当时两人的洞房是在湖南第一师范教员宿舍,新房里没有一件是新家具,就连床上的用品都是以前用过的,婚礼简朴而简洁,但这又何妨,因为两人都彼此走进了对方的心里。 杨开慧深知,自己嫁给了一个职业革命者,就意味着牺牲与“无我”。但她无怨言地担负起了妻子兼助手的责任,甚至还替毛主席维护关照着一个大家庭。 1921年,毛主席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中共一大,见证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那一刻。 当他回到湖南后,就建立了中共湘区委员会,并担任书记,与此同时杨开慧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湖南省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女党员之一。 那个时候,身为书记的毛主席常常通宵达旦地编辑刊物,撰写党内文件,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是白天还是夜晚,他总是如此,几乎睡觉吃饭都顾不上,于是家里一切只能交给了妻子杨开慧。 杨开慧成了毛主席最为坚实的后勤保障,应该说她默默奉献、甘愿牺牲自己的一切,没有高贵的品质和深沉的感情真是做不到的。 1923年4月,由于湖南军阀赵恒惕下令在全省“通缉”毛主席,他不得不离开长沙到上海暂时躲避,这是夫妇俩婚后第一次离别,使得离愁别绪便一下子涌上了心头。 为此,思念妻儿的毛主席提笔写下了《贺新郎·别友》,直到一年后,杨开慧与母亲带着毛岸英和刚出生不久的毛岸青,来到上海与主席进行了团聚。 1927年4月,杨开慧在医院生下了第三个儿子毛岸龙。四天后,毛主席才得以有空赶到医院来看望妻儿。 彼时的国共关系已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紧张复杂的局势让毛主席根本无暇顾及家庭。 很快,蒋介石举起了屠刀开始血洗工人纠察队,屠杀共产党员,混乱局面出现了。 于是同年4月份,共产党在武汉召开中共五大。不过由于陈独秀坚持自己的意见,与毛主席意见难以统一,导致他他心情十分压抑,于是杨开慧为了帮助丈夫排解心中的郁闷,默默陪着他登上了长江边的一座著名建筑——黄鹤楼。 随后,两人登高望远,毛主席看着眼前开阔的长江,禁不住写下了沉重的词《菩萨蛮·黄鹤楼》。 1927年9月9日,毛主席准备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于是他带着杨开慧和三个孩子回到长沙,待安顿好他们后,就在长沙市郊沈家大屋秘密召开湖南省委会议,讨论组织秋收暴动的事情。 而彼时的杨开慧心里没了底,可以说心里沉甸甸的,她知道腥风血雨中即将来临,如果丈夫离他而去,他们以后还能相见吗? 杨开慧深知毛主席的性格,她嘴上是不能说出想同丈夫一起参加秋收起义的愿望的。因为一旦说出来也会被毛主席拒绝,而且也不符合中国传统母亲的想法,于是,杨开慧选择了不说,这样对丈夫对孩子对自己都不会为难。 就这样,毛主席走了,去开革命新天地,但遗憾的是,三年后,杨开慧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毛主席从此失去了心中的“骄杨”,但他一生将杨开慧放在了心里。 1975年,82岁的毛主席又是夜不能寐,当他静静的躺在床上才发现,自己真的好想杨开慧……
1975年,82岁的毛主席夜不能寐,他发现,自己真的好想杨开慧…… 杨开慧是毛
哲康与世界
2024-10-12 13:46:54
0
阅读: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