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的是同一部小丑2吗#《小丑2:双重妄想》真的是一部三言两语难以清楚评价

向彤娱乐 2024-10-12 10:56:10

#我们看的是同一部小丑2吗# 《小丑2:双重妄想》真的是一部三言两语难以清楚评价的电影,在我的评价标准里甚至很难将其简单划归为烂片or佳作。

首先,影片在视听呈现上毫无疑问是顶级的,名画般的构图从头至尾比比皆是,影像张力是在大银幕上绝对难得一见的,各种长镜头调度设计的也相当精致细腻,在这些维度我认为《小丑2》无可挑剔。

《小丑2》的争议,更多还是来自剧情和人物塑造上,可在这方面,它也很难被用好/不好去概括。

简单来说,《小丑1》讲述了如何把一个平庸失败的可怜人亚瑟制造成了小丑。

《小丑1》在各个方面都在反超英类型,反小丑一贯的高智商、渴望混乱的犯罪者人设,完成了一次造“神”,在原有的小丑形象高度上,进一步加码了他的精神符号性,雕塑出一个反救世主,伟大的恶棍。

这种故事是顺应观众期待的,亚瑟变得疯狂的过程观众不难共情,大家享受在这种虚构故事中被有现实意味的剧情所传染,释放自己内心的不满和反叛欲望。

《小丑2》进一步加强了这种反叛,因为它连自己都反,并且比谁反的都彻底。

和第一部一样,2也依然是在反叛,导演很清楚你想看什么,他不但不给,而且反着来,这是一种非常任性的作者行为,也恰恰是这种强烈的作者性缔造了这个系列最独特的一面。

说白了,《小丑2》的根基,恰是反《小丑1》。

《小丑1》造的神,《小丑2》自己来推倒。

《小丑2》中所有冲突都在推着亚瑟往进化成小丑,唯有他自己在抗拒。

电影中有太多人期待亚瑟就是那个小丑,成为那个大家期待的精神符号,去反叛所有的痛苦、虚伪、荒唐。

银幕外的观众,包括我在内,何尝又不是带着同样的期待?

渴望看到一个无视所有规则的人物,以毁灭这种简单的方式来改变一切,毕竟在虚构的故事之中,我们只是渴求从小丑的角色里获得超现实的精神释放。

导演托德·菲利普斯选了一条截然相反的路。

虽然影片在国外已经上映了,但国内毕竟还没有上,我尽量不剧透关键剧情。

《小丑2》的故事立足于亚瑟必须靠证明自己是个疯子才能在审判中活下来,律师告诉他要让别人相信小丑是他的双重人格。

与此同时他有着包括Gaga饰演的小丑女(电影里绝大部分时间叫莉,名字的翻译也不是哈莉·奎茵)在内的许许多多崇拜者,希望亚瑟彻底成为小丑。

不同于以往绝大部分漫画、动画、影视对小丑和哈莉的关系的塑造,《小丑2》中莉和亚瑟之间的关系非常特别。莉更像是一面镜子,又像是个彻底的掌控者。当然,这也可能有更多角度的解读,并非表面展示的那么单纯。

天时地利人和,亚瑟彻底成为小丑,简直在戏里戏外都是顺应时势。

偏偏,亚瑟不想、不能、不是,或者说托德不想,他希望赢的是亚瑟而非小丑。

片中起诉亚瑟的检察官哈维·登特(没错,哥谭只有一个检察官),找来了一个心理医生证明亚瑟并不是精神分裂,这个心理医生只和亚瑟聊了89分钟,就得出了亚瑟只是有包括自恋、妄想等四种常见精神问题,并没有严重到丧失对自己行为负责能力的精神病。

让未来双面人证明小丑没有精神分裂,挺黑色幽默的。

89分钟,一个好标准的电影时长,更加黑色幽默。

人们其实不断在被一个又一个“89分钟”影响着。

而看完全片后,我觉得这个只和亚瑟聊了89分钟的心理医生,恐怕才是对他描述最准确的人,其他人不是在神话他,就是在矮化他。

电影里有个我很喜欢的片段,就是第一部中目睹亚瑟杀人的侏儒好友,作为检方证人出庭作证。

导演用了很多突显侏儒身高的镜头,比如坐上被告席要垫一本书的特写。这并不是导演对演员的不尊重,而是为了凸显好友和亚瑟的感情。

好友说亚瑟是过去唯一一个没有拿他身高开玩笑的人,所以他们成了好朋友。如今拼命扮作小丑的亚瑟,依然不忍心伤害好友。

他后悔自己冒犯了自己为数不多的好友。

这样一个人怎么会成为小丑?

他渴望被爱,希望有人能真正理解、关怀,他充满了畏惧,时不时紧张的紧紧攥着裤腿。

亚瑟注定不可能是那个不在乎一切,只爱着混乱的超级恶棍、极品疯子。

《小丑2》是一个庸碌可怜人的悲情故事,不是一个伟大反派的成长故事,这是它反期待之处。

在流水线化生产银幕超级英雄的时代,《小丑1》把一个超级反派塑造成了一个小人物的癫狂史。

在一个反英雄叙事成为新流水线的时代,《小丑2》决定让亚瑟拒绝成为小丑,反反英雄。

《小丑2》主题很鲜明,人人都可以成为小丑,但亚瑟不想做小丑。

如果它把主题放在“人人都可以是小丑”上,以现在的制作水准,《小丑2》可以轻易成为又一部被想要获得释放的观众们顶礼膜拜的神作。

可它就硬是把焦点放在了“亚瑟不想做小丑上”。

影片结尾,有接连多个反期待的桥段,先不给大家剧透了。

整个电影像是现实里观众面对《小丑2》态度的一种预演,让我更加确信影片的反期待恰恰就是创作者想要完成的表达。

事实证明,大家狂热崇拜的是那个有着负面情绪解放意味的小丑,而不是那个像我、像你、像ta的平凡亚瑟,永远没办法做个彻底的疯子和坏人。

影片里所有人都在表演,而当周围人都在表演时,不表演的人就会成为异类。

哥谭的人们需要小丑,恰如观众想看小丑。

影片副标题Folie à Deux,直译是二连性精神病,一个人患病,可能让亲近的人产生相似的精神病症状。

万万没想到,《小丑2》讲的居然是亚瑟自我治愈的过程,但已经有更多人“成为小丑”,亚瑟之后还有小丑。

《小丑》只是电影,也只能是电影,亚瑟若真彻底成为小丑,何尝又不是一个更大的悲剧?

以上每个字,都是我看完《小丑2》之后经过长时间断续思考,得出的真心话。

希望能帮对这部电影感兴趣的观众调整期待,《小丑2》的表达在我看来是极其值得探讨的。

我如果是托德·菲利普斯绝对没有勇气讲这么一个故事,自我解构,砸碎自己亲手塑造的雕像。

结合世界各地近期的社会新闻来看,在现实中,癫怒和病态的反社会者不论有怎样的成型原因,我都不希望他们在自己身边出现。

所以我们在需要《小丑1》之外,也很需要《小丑2》。#造浪吧国庆档#

0 阅读:0
向彤娱乐

向彤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