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前,革命党人的起义有什么特点。 1911年的武昌起义,直接让清政府走向末路。然而,令人费劲的是,武昌起义更像一次“意外”。作为革命党领袖的孙中山、黄兴,甚至宋教仁等人都不在。就连武昌当地具体负责的蒋翊武、孙武等人都不在现场。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武昌起义之前的起义又有哪些特点呢? 在武昌起义之前,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已经在全国进行了多次起义。比较著名的有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河口起义等,当然最著名的还是1911年4月的黄花岗起义。但是,无论是哪一次起义,无一例外都是失败告终。从以往的起义中,能够看出来孙中山对于国内革命的部署。 在孙中山的理念中,革命主要集中在两广、云贵地区。一方面是地理位置处于最南端,远离清政府的首都北京,因此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弱,相对容易开展革命活动。再就是本地会党、哥老会力量比较集中,反清的群众基础较好。而且两广、云贵离香港、南洋又近,便于接受华侨的物资援助,主要是武器装备。再就是位于边境,如果起义失败,方便革命党逃离。 当然,还有孙中山的个人考量。身为广东人的他,有浓厚的地域观念。更倾向于在自己的家乡干革命。但是同盟会里还有光复会、华兴会的成员,他们有的集中于江浙,有的更多是两湖,因此也就能理解为何有湖南、江西交界的萍浏醴起义、安徽浙江的安庆绍兴起义了。 此前一次次起义的失败,让孙中山不得不再次踏上出国募捐的道路。然而,就在他还忙碌着在美国募捐下一次革命的资金时。武昌起义胜利打响。这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给革命党人一个措手不及,根本就没有系统准备。这也为后期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埋下隐患。#辛亥革命# #孙中山# #秋瑾#
武昌起义前,革命党人的起义有什么特点。 1911年的武昌起义,直接让清政府走向末
一个有情怀历史哥
2024-10-11 14:46:11
0
阅读: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