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变幻的三百年,我们曾经失去了什么?
乐蓉谈文学
2024-10-09 12:30:32
🌟《失去的三百年:地理大发现之后中国的开放与封闭(1516—1840)》
🌟[郭建龙]
🌏
很多人都觉得,古代中国一直都很封闭,对外不开放,因此也导致了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落后于世界。
.
其实回顾历史可以看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化经济开放繁荣的国度,曾经跟世界紧密联接,积极参与了全球化的历程。
🌏
但为什么到了晚清时期,闭关锁国多年的中国被列强强硬打开国门时才发现,自己已经大大落后于世界,成为被西方肆意欺压的对象?
.
郭建龙老师的这本新书,针对从1516年到1840年中国在大航海时代开启后的世界发展关键期的历史,讲述三个百年阶段不同时期的封建王朝统治特点与对外文化经济活动特性,梳理和探讨曾经蓬勃发展又回归封闭的对外开放历史演变历程,总结经验教训,寻求中国参与全球化发展的方向。
🌏
公元1405年,郑和开启远洋航行,宣扬明王朝的朝贡制度,也在海外掀起了经济贸易的热浪。而这一航海壮举比西方的大航海家开启的大航海时代还要早许多。
.
但与此同时,明王朝为了防范倭寇而实行海禁政策,限制民间海上贸易活动。直到1567年隆庆开关,民间的海外贸易活动又重新活跃起来。
🌏
从1516年苐一个来自西方的使节开始约一百年的时间里,中国对世界是抱着好奇和试探的心理去接纳和探索,经济文化科技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
.
但到了清朝,除了康熙帝对西方文化科技抱有兴趣和接纳,并开设四处海关对外“四口通商”,清廷统治下的中国还是逐步走向了闭关锁国。
🌏
特别是到乾隆时期,诸多的经济政策规定都阻碍着海外贸易的发展,后来直接仅留广州一口通商,彻底关上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也由此错过了西方正蓬勃发展的工业革命。
.
此后直到1840年的一百年里,在陷入系统性死结的清廷统治之下,中国已经大大落后于世界,只能被动打开国门,接受西方的文化科技强势输入和经济盘剥,而这也是一段难以磨灭的国家屈辱史。
🌏
通过作者大量史料和历史故事生动细致的讲述,可以看到,面对地理大发现带来的新世界和新变化,中国近代三百年间的国门是如何在开放与封闭之间反复,跌跌撞撞地摸索前进。
.
中华历史文明具有强大的开放性和吸纳力的底蕴与潜力所在,但却无法突破君权至上的封建集权制度的桎梏,从而阻碍了国力的提升与国家的全球化发展,这就是导致我们失去三百年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机会的根源所在。
🌏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