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一大妈做胆囊切除手术2年后,检查出腹部遗留一枚手术针。她大怒,把医院告上法庭。医院却拿出CT报告单,说她做手术前就有针,大妈质疑医院伪造证据。双方对簿公堂,案子先后经过两审,最后法院这样判了! 2015年春天,刘阿姨因为反复出现的腹痛来到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经过检查,医生诊断她患有胆囊结石,建议进行胆囊切除手术。 "刘阿姨,您的胆囊里有多颗结石,我建议您尽快进行手术治疗。"主治医生王医生在诊室里对刘阿姨说。 刘阿姨有些担心地问道:"王医生,这个手术安全吗?会不会有什么风险?" 王医生安慰道:"您放心,胆囊切除是一种常见的微创手术,我们医院每年都要做几百台,只要按照标准流程操作,风险是很小的。" 得到医生的保证后,刘阿姨同意了手术方案,手术很顺利,刘阿姨术后恢复良好,很快就出院了。 然而,两年后的一天,刘阿姨突然感到腹部隐隐作痛,她来到医院做检查,结果却让她大吃一惊。 "刘阿姨,您的腹部X光片上显示有一枚金属异物,看起来像是一根手术针。"检查的医生小心翼翼地说。 刘阿姨顿时惊呆了,"什么?手术针?怎么可能?" 她立即想到了两年前的胆囊切除手术,怒火中烧地冲到第三人民医院理论,然而医院方面却坚称他们并没有过失。 医务科张主任解释道:"刘阿姨,我们查看了您之前的CT报告,在您做手术之前,腹部就已经存在这枚针了。" 刘阿姨难以置信,"不可能!我之前从来没有做过手术,怎么可能有针在肚子里?" 张主任拿出一份CT报告,"您看,这是您术前的检查报告,上面清楚地显示有一枚金属异物。" 刘阿姨仔细查看报告,突然发现了问题,"等等,这份报告上的病历号和年龄都不是我的!你们是 不是弄错了?" 张主任一时语塞,支支吾吾地说:"这可能是工作人员的疏忽,我们再核实一下。" 这一发现让刘阿姨更加确信医院在试图掩盖真相,她决定将医院告上法庭,要求其承担侵权责任。 就这样,一场旷日持久的法律战拉开了序幕。 在法庭上,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刘阿姨的律师李律师强调:"我的当事人在手术前从未有过腹部异物,医院提供的CT报告明显存在问题,我们怀疑这是伪造的证据。" 医院方面的辩护律师王律师则反驳道:"即便CT报告存在误差,也不能证明异物就是在我院手术时遗留的,病人可能在其他地方接受过治疗。" 法官听取了双方的陈述后,认为关键在于医院是否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然而医院始终无法提供确凿的证据证明手术针不是在手术过程中遗留的。 经过深思熟虑,一审法院作出判决:医院应赔偿刘阿姨95634元。 然而,这个结果并没有让双方满意,刘阿姨认为赔偿金额太少,而医院则坚持自己没有过错,于是,双方都提出了上诉。 二审期间,刘阿姨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那枚手术针虽然没有造成直接的健康威胁,但持续的心理压力和频繁的奔波让她疲惫不堪。 "我只是想还原真相,讨回一个公道。"刘阿姨在法庭上哽咽着说,"这两年来,我每天都生活在恐惧和焦虑中,不知道这根针会不会突然伤害到我的身体。" 医院方面则坚持自己的立场,院方代表在庭审中表示:"我们医院一直秉持着严谨的医疗态度,对每一台手术都格外谨慎。如果真的是我们的失误,我们绝不会逃避责任。但在这个案件中,我们确实没有证据证明是我们的过错。" 经过再次审理,二审法院最终维持了原判,并将赔偿金额提高到了121788.28元。 当宣判结果出来时,已经是案件开始后的第7个年头,71岁的刘阿姨听到结果后,长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这场官司打了7年,终于有了结果。虽然赔偿金额不多,但最重要的是还原了真相。"刘阿姨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我希望通过我的经历,能够引起医疗行业的重视,提高手术安全性,避免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 医院方面也发表了声明,表示尊重法院判决,并将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完善手术流程,确保患者安全。 这场历时7年的医患纠纷案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有人认为,这个案例凸显了现行医疗纠纷处理机制的不足,呼吁建立更加公正、高效的解决途径,也有人指出,医患之间的信任危机是导致纠纷长期化的重要原因,如何重建医患互信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更加完善的医疗制度,更加和谐的医患关系,而刘阿姨的故事,将成为推动这一变革的重要一步。
山东,一大妈做胆囊切除手术2年后,检查出腹部遗留一枚手术针。她大怒,把医院告上法
云景趣事
2024-10-08 18:05:52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