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四川一少年不幸确诊白血病,急需移植造血干细胞。幸运的是,他的父亲配型成功,不幸的是,父亲坐牢已18年…… 一切始于2017年4月的某一天。那天他给母亲张丽打了电话,虚弱地说:“妈,我走不动了,你来接我一下吧。”张丽匆匆赶下楼,看着儿子靠在楼梯旁喘着粗气,脸色苍白如纸。 信息来源:CCTV12社会与法频道《忏悔录:高墙有爱—移监救子》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 她当时心里一沉,但并未多想,只当是孩子学习劳累所致。几天后,小华的情况急转直下,他甚至开始发烧,整个人虚弱无力。 张丽的姐姐和姐夫都是医生,他们一听到小华的症状就立刻建议她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张丽急忙带着小华来到成都市当地的大医院,做了详细的血液和身体检查。 几个小时后,医生面色凝重地告诉她:“孩子的血小板数量几乎为零,他随时都有可能因为内部出血而生命垂危。”张丽听到这句话时,脑袋一片空白,不敢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 接下来的几天,医院里仿佛成了张丽的第二个家。小华被紧急送入了重症监护室,医生连夜对他进行输血抢救。 小华暂时脱离了危险,但医生告诉张丽,他患上的是一种极其凶险的急性髓系白血病。如果不立即进行骨髓移植,小华可能无法撑过接下来的几个月。 听到这样的诊断,张丽的心彻底碎了。她想到了很多方法,首先是查阅中华骨髓库中200万名登记供者的资料,希望能够找到匹配的捐赠者。 但漫长的等待和一无所获的结果让她陷入绝望。紧接着,医生建议她尝试用父母的造血干细胞进行移植。 但因为张丽在年轻时切除过脾脏,身体条件不符合捐赠标准。所有的希望只能寄托在小华从未见过的父亲——郭伟的身上。 这时,张丽才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她鼓起勇气联系了远在甘肃兰州监狱服刑的郭伟,并将儿子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告诉了他。郭伟在电话另一头沉默了很久。 多年来,他一直生活在内疚和悔恨中,认为自己是一个不称职的父亲——入狱时,小华才5个月大,他从未参与过儿子的成长,也未曾有机会尽过作为父亲的责任。 而如今,他唯一能为儿子做的,就是捐献自己的干细胞,让儿子有机会活下去。 郭伟毫不犹豫地同意了捐献,但问题在于,如何将他从兰州带回成都?两个城市相隔上千公里,如何确保在这段旅途中能保护干细胞的活性? 小华的病情十分危急,医生们表示,只有在供体和受体同时进行手术时,才能最大限度保证干细胞的活性和移植成功率。这意味着郭伟必须被转移到成都附近的监狱中继续服刑。 张丽开始奔走于两省监狱管理局之间,希望能够让郭伟顺利转监。然而,跨省调动服刑人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囚犯的调动有着严格的法律和规定。 更何况郭伟当年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刑,身份特殊,要让他跨省回到成都,几乎不可能。然而当张丽向司法部提出申请时,所有人都感受到了这位母亲的坚强与无助。 令人意外的是,经过数次交涉与协调,司法部最终破例批准了这次跨省调监申请。2018年1月,郭伟在监狱管理人员的押解下,踏上了返回四川的火车。 面对自己阔别18年的家乡,郭伟百感交集。与儿子的第一次见面究竟会是怎样?作为一名罪犯的父亲,他是否有资格重回儿子的生活? 这些问题在郭伟的脑海中不断盘旋。但他知道,自己别无选择,因为这是他唯一能够为儿子做的事情。 抵达成都后,郭伟被送到了距离成都市中心最近的崇州监狱,并接受了多项身体检查和心理疏导。医生开始为他注射术前动员剂,以确保在移植前能够采集到足够数量的干细胞。 尽管动员剂带来的肌肉酸痛让郭伟难以忍受,但他始终咬牙坚持。他知道,痛苦只是一时的,孩子的生命比什么都重要。 2018年3月15日,郭伟终于躺在手术室的病床上。医生将一根根导管插入他的静脉中,开始从他体内提取造血干细胞。 整个过程持续了将近6个小时,郭伟始终一动不动地躺着,面色凝重。随着时间的推移,满载希望的干细胞被转移到小华的体内。最终,医生宣布:移植成功了。 术后,小华进入了为期80天的无菌隔离治疗。在这段漫长而煎熬的日子里,张丽小心翼翼地照顾着儿子。 她知道,这次移植只是漫长康复道路的第一步,但只要儿子能够活下来,一切都值得。 最终,在2018年5月23日,小华顺利出院。这位坚强的少年在医院门口面对镜头时笑着说:“我不知道以后会不会习惯和父亲相处,但我愿意尝试。我想,他毕竟是我的父亲。” 张丽站在儿子身边,眼中闪着泪光,笑得无比幸福。 这场跨越千里的生命救援,展现了一个囚犯父亲对儿子的无私之爱,也让一个破碎的家庭重新获得了希望。 司法部门在这次调监事件中,表现出了对生命与亲情的深切关注。正是因为这种对家庭的理解和对法律人性化的诠释,郭伟才能有机会在身陷囹圄时为儿子点燃生的希望。
2017年,四川一少年不幸确诊白血病,急需移植造血干细胞。幸运的是,他的父亲配型
老闫聊史
2024-10-07 16:17:34
0
阅读: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