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 赛季 CBA 注册窗口开启之际,中国篮协公布的体测新政引发行业震动。这项取消具体达标线、建立末位淘汰机制的新规,标志着职业联赛人才评价体系正在经历深层次变革。

改革内核聚焦于动态竞争
过往十余年间,"体能测试是否阻碍人才选拔" 的争议始终存在。固定达标线导致的 "一刀切" 现象,既可能让某些技术型球员因体测不过关错失机会,也可能使部分球员满足于达标的 "安全区"。新政采用的 "各队测试成绩倒数 10% 视为未达标" 机制,实质上构建了动态竞争框架 —— 球员不仅要对抗既定标准,更要与同侪保持竞技水平同步提升。这种横向比较体系,倒逼球员持续突破自我极限。
体测项目的优化调整同样值得关注。保留的 17 米折返跑、垂直纵跳等基础体能测试外,新增的专项技术测试涵盖持球突破速率、弱侧手终结效率等实战指标。广东男篮训练师李明宇指出:"测试项目已从单纯的身体素质检测,转化为篮球专项能力评估系统,这与现代篮球训练理念完全接轨。"
竞技生态迎来连锁反应
新政带来的改变正在多个层面显现。俱乐部青训体系中,00 后球员的日常训练计划普遍增加功能性训练比重。浙江稠州教练组开发出结合心率监测的个性化训练方案,通过实时数据反馈优化训练强度。部分老将则面临转型压力,35 岁的锋线球员张庆鹏选择在休赛期赴美进行运动表现特训,其体脂率从 12.3% 降至 9.8%,反应速度测试提升 0.2 秒。
配套设立的 "未达标球员康复训练营" 成为争议焦点。这个由 CBA 公司与专业运动机构共建的特别项目,既提供运动康复服务,也包含心理辅导模块。首期参训的 17 名球员中,有 14 人通过补测重返赛场。这种 "惩罚与帮扶结合" 的机制,既维护了联赛竞技水准,又给予球员二次发展机会。
职业体育的进化抉择
当北京首钢的年轻中锋范子铭在体测中跑出俱乐部历史最佳折返跑成绩时,这个场景恰好诠释了改革真谛 —— 职业联赛的核心竞争力源于持续进步的集体环境。新规创造的动态压力系统,本质上是通过制度设计激发球员的进取本能。从 NBA 发展联盟的末位淘汰制,到欧洲足球联赛的体能考核体系,这种 "不进则退" 的生存法则已是职业体育常态。
值得关注的是,CBA 此次改革精准把握了竞争尺度的平衡。10% 的淘汰红线既形成足够威慑,又避免过度竞争导致的伤病风险。上海久事队医团队数据显示,新政实施后的季前伤病发生率同比降低 21%,印证了科学训练的重要性。当体测不再是与冰冷数字的对抗,而是转化为技术提升的驱动力,中国职业篮球的人才培养正在打开新的可能性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