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原阻击战惨胜之教训对后世的借鉴意义远大于成功之经验。 大家都知道铁原阻击战是

绵里藏古 2024-10-04 23:21:42

铁原阻击战惨胜之教训对后世的借鉴意义远大于成功之经验。 大家都知道铁原阻击战是抗美援朝中的一场关键之战,正如国庆节上映的电影其小标题——存亡之战就准确表达了这场战役的重要性。但无论是现在还是以往的各类反映抗美援朝的影视剧大都站在弘扬和宣传志愿军不畏牺牲的顽强精神角度,很少从军事角度去总结导致这场战役深层次原因,这并不利于我们从无数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所付出的代价中汲取经验教训以提高我们对未来的思考和认知把握。 首先必须肯定的就是,铁原之战就如“三国”中的街亭之战,63军没有成为马谡,使几十万志愿军没有陷入不可想象的危险之境。之所以能够守住,第一靠的就是人的信念、意志和决心,这是很多影视剧弘扬的重点,第二考的就是一线指挥员的战场经验和军事素养,这一点在后期影视剧中有所表现。例如,撒豆成兵战术。 其次,在深入反省这场危局形成的原因方面并不充分,对教育与警示后人以及促进人们获取经验教训并没有太大好处。 1)我们在很多影视剧中总是宣传在以擅长运动战、迂回穿插、夜战自居,而在当时的我军各级指挥员中这种思潮相当普遍,而把对手总是想象成、描绘成木头桩子,这恰恰是导致铁原阻击战危局的根源。当然,对于对手的反击预判在《抗美援朝》电视剧中还是进行了委婉地表达。 2)从马后炮角度来讲,铁原阻击战危局的形成,起码反映出高层的战略考量上存在重大漏洞,既然铁原是战略物资集散地和交通枢纽,那么“令上将以守之”是理所当然,正如诸葛亮遣马谡守街亭一样,可惜当时高层在铁原方面完全没有任何防备,压根就没想到铁原的重要性。 3)战场形势的跟踪与把握非常糟糕。这除了通讯手段落后是主要原因以外,还反映出指挥系统对各级战斗部队情况的掌握与把控非常松散和不准确。例如,意识到铁原危机时连可救急的部队都不知道去哪里找。好在63军阴差阳错地以外离铁原不远,要不然抗美援朝的历史可能得重写。虽然没人愿意说这完全是靠运气,但事实就是如此,如果当时63军不是意外地出现在铁原附近,拿什么去完成这个“守街亭”的任务。 所以,铁原阻击战的成功首先并不是胜在人谋而是胜在天运,其次,才是胜在我们伟大志愿军的意志和毅力。

0 阅读:3525

评论列表

子衿

子衿

49
2024-10-07 11:19

这又是一个反思怪,貌似公正看历史,实则一身反骨,宣扬志愿军的胜利是侥幸、巧合,而且还是“惨胜”!反思怪去看看美国联军惨不惨?63军的出现仅仅是巧合?63军是战略都署在他原来的位,刚好离铁原很近。

当当 回复 10-31 22:56
我说的是第五次战役的战略目标没有实现,而不是铁原阻击战的战斗目标

子衿 回复 当当 10-31 23:17
你为啥修改原文?

用户74xxx71

用户74xxx71

33
2024-10-07 11:01

战场是运动变化的,否则就没有63军的出现。抗美援朝敌我双方都不可能把什么都计算出来,只能随机应变,总体上我军能够料敌先机!铁原阻击战正是我军这支谋略型军队能力所在,绝对不是运气,而是我军能力的反应!

陆地上的鱼

陆地上的鱼

20
2024-10-10 12:19

一般军事教科书都说,一支部队伤亡超过30%基本就崩溃了。而189师“撒豆成兵”打到全军覆没,只能说那个时代志愿军就是天兵天将,超出世界认知范围了。

hxqy 回复 10-11 10:03
某书和营销号的危害是真的不小,189师并无撒豆成兵的战法,也没有全军覆没

用户17xxx31

用户17xxx31

10
2024-10-18 10:20

淮海战役也是打着打着才打大的,之前预设没这么大规模。战场形势是不断变化的。铁源也是,之前是攻势,没有预设铁源阻击,后来根据战场变化才转为守势。拿破仑的滑铁卢之败就是手下的元帅没能根据战场形势变化,没有及时增援,才导致皇帝兵败。所以,这场战役无论如何不能叫失败。是随机应变的典范。

闫蛮子

闫蛮子

9
2024-10-10 14:06

这是屁都不懂的玩意在这里讲军事,笑他妈肚子里去吧

芸芸

芸芸

8
2024-10-11 14:16

结果发是达到了匆忙制定的目的,部队打得好!但是结果呢?是一个险之又险!为什么险呢?是没预案,没准备,运气好些,这是实情!凸显了此战之悲壮。再看看现在的演习之王,次次超级圆满,预案层出不穷,师爷超级满意。

萧峰

萧峰

7
2024-10-17 22:42

小编写的这个AI文是从自己是个战神的角度来吹自己看法的,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你懂个锤子,你知道什么叫抗美援朝精神,你懂得中霉两国的武器差是两代差吗?啥玩意

用户68xxx16

用户68xxx16

4
2024-10-09 07:07

第五次战役本身就被动

绵里藏古

绵里藏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