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寄托于诗歌,映照出现实与情谊

陆逊聊文学 2024-09-28 12:22:29
🍀 有太多情况下相似的人能成为很好的朋友,但性格相投但观点不同的人常常会成为“死对头”。基于种种,人们关于朋友的选择都有自己的想法。美籍波兰诗人切斯瓦夫·米沃什和俄罗斯犹太裔美国约瑟夫·布罗茨基是好朋友,但两个人性格迥异,对于诗歌的观点又大相径庭。《米沃什与布罗茨基:诗人的友谊》讲解了诗人之间的惺惺相惜,读诗之前,可以先阅读一下这本书了解一下诗人的情谊。 🍀 一九八零年五月二十四日,是布罗茨基的四十岁生日,同年他第一次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但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是他的好朋友切斯瓦夫·米沃什。布罗茨基心绪复杂,但依旧祝福,他思想高傲,不依附于传统,追求完美,跨文化和俄英双语创作让他声名在外。米沃什固执并且坚持自我,坚持使用波兰语创作,时常依附于周围的事物,但是重视语言的身份,在诗里也为自己提供归属感。 🍀 米沃什和布罗茨基是二十世纪文学史上非常著名的流亡诗人,就像这本书中表达的那样,米沃什是一个说“是”的人,而布罗茨基是一个说“不”的人。米沃什的生活价值来自于宗教、语言、风景、族谱,把自己与周遭的一切都紧密起来。相反的,布洛茨基与周围的一切联系不深,甚至是背道而驰,他总是流离在外,毫无根基。谈论诗歌就离不开语言,两个人对于语言的使用也意味着自己在措辞结构之间表达的空间和时间很不同。 🍀 尽管米沃什和布罗茨基诗的风格差异很大,但两个人都有独特的天真烂漫,对善良的肯定,对丑恶的抨击,对生命的赞叹,对自由的追求都是一致的。作者伊雷娜·格鲁津斯卡·格罗斯的文字很细腻,他作为两位诗人的朋友也可以看得出倾其心血收集了很多资料,尽管米沃什和布罗茨基差异很多,但也有许多相似,非常还原人物真实的一面。 🍀 值得尊敬和学习的前辈,冉冉升起的新星,两个人的联系在书中看起来那么感人,关于文创创作的灵感、对生命与诗歌的热爱和赞叹、在经历过挣扎之后的选择与坚守……我们看到米沃什与布罗茨基的人生与友谊,也对我们自己的现实生活有所思考。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