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一个无人机能炸一辆坦克,未来还有必要研发制造坦克么?

“一架穿越机挂RPG弹头,2000块换掉800万的T-90M,坦克还有活路?”短视频里火光一闪,评论区集体高朝——“坦克

“一架穿越机挂RPG弹头,2000块换掉800万的T-90M,坦克还有活路?”

短视频里火光一闪,评论区集体高朝——“坦克末日”“钢铁棺材”“移动ATM”齐飞。

似乎再订造一辆主战坦克,跟1914年下单骑兵马刀一样愚蠢。

但作为一个军事博主,今天必须给这块“铁疙瘩”说句公道话:

无人机确实把坦克逼到墙角,但还没到盖棺材板的时候。

算清三笔账,你会发现——坦克不仅得继续造,还得造得更贵、更精、更聪明。

第一笔账:战场死法不止“被穿越机爆头”

1. 统计说话

乌军2023全年击毁/击伤俄坦克约580辆,其中自杀无人机(穿越机+柳叶刀)占38%,炮击28%,地雷21%,反坦克导弹13%。

结论:无人机是头号杀手,却远未到“包场”程度。地雷、火炮、传统ATGM依旧分走大半票房。

2. 战术语境

无人机高光片段集中在“开阔地+单辆车+无电子对抗”。

一旦进入城市巷战、雨雾黑夜、GPS干扰区,穿越机命中率立降60%。

坦克把纵队间距拉到50米、配车载干扰机、用烟幕弹+格栅+顶棚“三件套”,生存率显著回弹。

一句话:无人机擅长“补刀”,不是“包场”。

第二笔账:成本对比别只算“平台价”

结论:无人机“单发”便宜,但“持续压制”与“地面占领”只能由坦克完成。

战争目标是“推线+控地”,不是“换人头”。

第三笔账:坦克也在“进化”,不是原地挨锤

1. 主动防护

俄“竞技场-M”、以“战利品”、中“GL-6”对低速无人机拦截率>90%。

2024红场阅兵T-14甚至加装“微型拦截弹”专打穿越机,成本1万对2000,但保住800万平台。

2. 电子对抗

乌军坦克外挂“鲨鱼”GPS干扰机,使柳叶刀失效率提高45%;

美军M1SEPV4直接整合S-LQDR软杀+硬杀,一键“断电”2公里内无人机。

3. 无人化/协同

法德“MGCS”项目把坦克当“战场路由器”:无人机群前出侦察,坦克躲在烟幕后远程狙杀;

遇地雷就让无人车趟路——坦克从“肉盾”变“旗舰”,定位升维。

未来坦克长啥样?给你画个像

- 重量:40吨级(减重20%),可空运;

- 火炮:130mm电热化学炮+炮射巡飞弹,射程15km;

- 防护:主动+被动+顶棚+烟幕+AI干扰“五层皮”;

- 车组:2人+AI副驾,舱内AR头盔;

- 成本:1500万美元/辆,比现役贵一倍,但战斗力×5;

- 定位:无人机母舰+前线指挥节点+移动充电站。

一句话——“贵”是趋势,“被淘汰”是伪命题。

结语:坦克不会死,只是越来越“金贵”

无人机把坦克逼进墙角,也逼它甩掉“钢铁洪流”的赘肉,走向“精兵+AI+体系”的高富帅路线。

未来战场,2000块的穿越机依旧可能一炮爆红,但别忘了——

真正推开敌人防线、插上旗帜、守住十字路口的,仍是那块会冒烟、会咆哮、会算路的铁疙瘩。

坦克不是博物馆的恐龙,它是被无人机催熟的“新物种”。

下一辆主战坦克,只会更加牛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