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6月16日上午,毛泽东在菊香书屋接见了一个重要人物,他就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将军秦基伟。 毛泽东接见他的那天,曾指着他对刘少奇、周恩来介绍说:“15军军长秦基伟,在太行山当过司令,现在又是上甘岭的英雄。” 原来,毛泽东此次接见秦基伟,就是为了表彰他们在上甘岭创造的奇迹,也是这一战,让“秦基伟”三个字,成了让美军闻风丧胆的存在。 上甘岭战役中,担任15军军长的秦基伟率将士在上甘岭与美军血战了40多天,牢牢守住了阵地。美军在上甘岭一战后不能理解:世界上怎么会有这样顽强的战士?他们是铁打的吗? 志愿军15军当然不是铁打的,但他们的意志比钢铁强,而他们的意志刚强,与统帅秦基伟的领导分不开。换句话说,若美军知道秦基伟是谁,知道他在率军抗美援朝之前经历了什么,便不会对15军在上甘岭的表现感到惊奇。 秦基伟是穷人出身,他是苦大的,很小的时候,他就经常在饿着肚子的情况下干脏活、累活。苦难的经历没有摧毁他,反而磨砺了他,让他成为了一个心性格外坚韧的强者。 秦基伟还在红军长征时,经历过生死,若非徐向前搭救,他绝不可能从死人堆里爬出。 那是1931年底,那年年仅17岁的秦基伟就因为打仗不怕死、立下战功,而当上了排长。可在黄安战役中,秦基伟为了掩护大部队撤离受了重伤:一发炮弹在他身边落下,将他炸成了重伤。 秦基伟负伤后仍旧跟着大部队一起赶路。此时的红军面临敌人的围追堵截,一直都是急行军的状态。秦基伟很快就扛不住了,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加上伤口出现感染,部队又缺医少药,他发了高烧整个人失去了意识,很快,他的生命体征非常微弱了。 抬担架的同志见他这样,以为他已经死了,加上后面又有敌人追赶,他们便为了加快赶路速度,将他和无数阵亡的战士安置在了一处。 好在,这个安置点就在马路一侧,否则,秦基伟绝不可能得救。 秦基伟醒来后,发现自己身边到处都是红军战士的尸体,而此时还是冬天,气候极寒冷。如果秦基伟继续这样躺在路边,他要么死于失血过多,要么就是慢慢被冻死。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就在秦基伟觉得自己只能等死之际,他竟然听到了隐隐的马蹄声,而且声音越来越近。秦基伟确定,这是他唯一的获救机会。于是,他努力用意念控制自己:一定要设法在他们经过时弄出一点点动静。 可弄出动静这件事,对此时的秦基伟来说太难了:他失血的身体被冻僵了,除了眼睛能眨,他没法自主移动身体的任何部位,他想用喉咙喊,可因为喉咙干哑、身子虚弱,他连一点声音也发不出来。 怎么办呢?眼看着马蹄声越来越近,如果自己无法弄出一点点动静,将只有死路一条。关键时刻,巨大的求生欲让秦基伟拼命支撑着扭动了一下身子。 当时正经过秦基伟身边的是红四方面军,他们正用急行军的方式前进,统帅徐向前还骑在马上。经过这一堆尸体时,徐向前感觉到有一具“尸体”动了。 徐向前立刻调转马头,来到了尸体的位置:他怀疑尸体中,有人还活着。下马后,徐向前立马注意到了秦基伟,此时的秦基伟已使完了最后一丝力气,他连睁开眼睛的力量都没了,但他清楚地感觉到有人用手检查他的呼吸。 “他还活着,卫生员,快来给他治伤!”秦基伟听到一个雄厚的男人的声音响起,他后来才知道:这个声音是徐向前将军发出的。 那日,为他进行治疗后,徐向前又命人用担架抬起他继续前进。徐向前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意外救下的这个小排长,日后竟会成为威震四海的大将军。 人都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果然,此后的秦基伟参加了数百次大大小小的战斗,他凭借着出色战绩,一路从排长升到了军长。 秦基伟对徐向前一直满怀感恩,晚年时,他看望得最勤的人,正是徐向前。而当年徐向前对自己的救命之恩,他也早用战绩进行了回报。
1953年6月16日上午,毛泽东在菊香书屋接见了一个重要人物,他就是从死人堆里爬
李满谈过去
2024-09-19 13:28:40
0
阅读: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