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俄军发动三层绞杀,4枚导弹精准炸毁乌克兰45亿核心资产,曾属于中方控股…

俄军炸毁乌克兰马达西奇工厂,中企56%股份被冻结,找谁要说法?俄罗斯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无人机集群攻势,181架无人机如同

俄军炸毁乌克兰马达西奇工厂,中企56%股份被冻结,找谁要说法?

俄罗斯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无人机集群攻势,181架无人机如同黑色蜂群般呼啸着掠过乌克兰的天空。

尽管乌克兰军方全力拦截成功击落115架,但仍有超过六成的无人机突破防空防线,对多个关键设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毁。

在乌克兰全境被战火与动荡笼罩的背景下,位于扎波罗热的马达西奇工厂废墟显得格外凄凉,曾经轰鸣的车间如今只剩下风吹过空洞厂房的呜咽声。

这个工厂曾是中国企业…

2016年,当时与信威集团实际控制人王靖关系密切的北京天骄航空,正式提出收购马达西奇公司56%股权的计划,这一举措原本有望改写双方的命运。

然而这桩看似双赢的商业合作,却遭到了美国方面的粗暴干涉,在华盛顿的压力下,乌克兰政府不得不暂停了收购流程,到了2021年,原本约定转让给中资的股份更是被乌克兰政府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强制国有化。

如今随着工厂彻底沦为废墟,当年天骄航空及其关联方投入的巨额资金面临血本无归的境地,那笔总计高达45亿美元的投资,包括前期股权收购款、技术合作资金以及配套设施投入,如今却连一个明确的追责对象都难以找到。

马达西奇这家被称作“动力沙皇”的传奇工厂,其辉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苏联时期的航空工业黄金年代,在那个军工产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它凭借顶尖的发动机制造技术成为了苏联航空工业体系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乌克兰的工业重镇扎波罗热,这片承载着厚重工业历史的土地,为马达西奇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从建厂之初便成为了这家航空发动机巨头的扎根之地,也见证了它从默默无闻到享誉全球的全过程。

从轻型直升机使用的小型发动机,到世界上最大的安-225运输机配备的D-18T大推力发动机,马达西奇的产品凭借卓越的性能远销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军民用航空发动机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技术实力让同行望尘莫及。

在马达西奇最鼎盛的时期,这家工厂不仅是乌克兰工业的核心命脉,更是当地居民生活的坚实依靠,整个扎波罗热的经济和社会生活都围绕着它运转。

当时工厂拥有近两万名正式员工,每个员工背后都维系着一个家庭的生计,厂区周边逐渐兴起了完善的社区配套,从员工宿舍到子弟学校,从职工医院到休闲公园,形成了一个功能完备的工业社区,每天清晨厂区的上班铃声,就是整个区域苏醒的信号。

即便是1991年苏联解体的巨大动荡,也未能彻底摧毁马达西奇的根基,尽管经历了私有化改革,原来的国有资产被拆分重组,但核心技术团队和关键生产设备得以完整保留,这为它后续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火种。

在私有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俄罗斯都是马达西奇最稳定的大客户,无论是军用战机的发动机维护,还是民用航空的动力系统采购,俄罗斯对其产品的依赖度都极高,双方形成了紧密的产业链合作关系,这种合作模式既保障了马达西奇的稳定收益,也支撑了俄罗斯航空产业的运转。

当时工厂的老员工们常常带着自豪的语气调侃:“只要我们的引擎轰鸣声响起,天空中就有一半的飞行器在使用我们的动力系统。”

这份延续了数十年的骄傲,在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爆发后戛然而止,这场地缘政治冲突彻底改变了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关系,也斩断了马达西奇的核心命脉。

克里米亚危机导致乌俄两国关系急剧恶化,乌克兰政府随即颁布了对俄罗斯的军事装备出口禁令,而马达西奇超过70%的军工订单都来自俄罗斯,这一禁令相当于直接切断了工厂的主要收入来源。

订单量在短短一个月内断崖式下跌,工厂的生产线开始大面积停工,供应商的货款无法按时支付,员工的工资也出现了拖欠,曾经门庭若市的厂区变得冷清,破产的阴影如同乌云般笼罩在每个员工的心头。

就在马达西奇濒临倒闭的危急时刻,中国企业向其伸出了橄榄枝,为这家百年老厂带来了重生的希望。

2015年,成立仅一年的北京天骄航空在深入调研后,敏锐地发现了马达西奇深厚的技术积淀和潜在价值,随即联合信威集团提出了收购56%股份的方案,这个方案不仅包含股权收购,还附带了完整的技术合作和产能升级计划。

对于当时急需突破航空发动机技术瓶颈的中国而言,这次收购意味着可以直接获取成熟的大推力发动机研发制造技术,缩短数十年的研发周期;而对于马达西奇来说,中资的注入不仅能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更能带来广阔的中国市场,这无疑是绝境中的曙光。

2016年,天骄航空与马达西奇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在协议签署仪式上,马达西奇董事长博古斯拉耶夫与天骄航空负责人王靖并肩而立,脸上都洋溢着对未来的憧憬,当时在场的还有乌克兰政府的多位官员,他们都对这一合作寄予厚望。

根据协议约定,中国方面不仅承诺提供2.5亿美元的优惠利率贷款用于工厂设备更新,还计划在重庆设立合资工厂,将马达西奇的技术与中国的制造能力相结合,同时约定双方共享后续的技术研发成果。

合作初期的进展异常顺利,在中国市场的强力拉动下,马达西奇的经营状况迅速好转,截至2020年,其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已经占到全球总销售额的50%以上,多个针对中国市场的发动机改良项目也陆续启动。

2021年初,天骄航空更是与马达西奇签订了一笔高达8亿美元的发动机采购订单,这笔订单让工厂的生产线重新满负荷运转,也让所有员工都看到了企业复苏的希望。

就在双方合作步入正轨之际,局势却突然发生了逆转,一场由外部势力主导的干预,彻底击碎了这份双赢的愿景。

2017年,乌克兰国家安全局突然以“涉嫌非法资产转移”为由介入调查马达西奇与天骄航空的合作,尽管调查始终未能拿出确凿证据,但乌克兰法院还是应安全局的申请,冻结了天骄航空已经支付款项对应的股权。

在这场调查的背后,美国的身影清晰可见,华盛顿方面多次公开表示,对中资收购马达西奇一事“深感担忧”,认为这会导致“先进军事技术流入中国”,进而“威胁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

为了迫使乌克兰放弃与中国的合作,美国开始动用军事援助这一筹码,2019年8月,时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博尔顿亲自到访基辅,在与泽连斯基的会晤中明确施压,要求乌克兰终止与天骄航空的所有合作,甚至暗示如果不遵从这一要求,美国将考虑削减甚至暂停对乌克兰的军事和经济援助。

对于当时极度依赖美国支持的乌克兰政府而言,这样的威胁无疑是致命的,在权衡利弊之后,乌克兰政府最终选择了妥协,开始着手终止与中资的合作。

这场由外部干预引发的合作崩塌,并未随着调查的结束而停止,反而在2021年达到了顶峰。

2021年1月,泽连斯基总统亲自签署行政命令,将天骄航空及其关联企业列入制裁名单,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冻结了其在乌克兰境内的所有资产,并限制其与乌克兰企业的一切贸易往来。

仅仅两个月后的3月,泽连斯基再次发布总统令,宣布将马达西奇公司正式收归国有,这一行政命令直接无视了此前与中资签订的所有商业协议,也彻底剥夺了天骄航空的股东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