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缎地龙袍
书有独述
2024-09-18 12:20:01
清代早期
衣长138厘米,通袖长185厘米下摆宽105厘米。
满族服饰充满浓郁的民族特点和民族神韵,它上身窄,袖子细瘦,由肩部向袖口逐渐收小,袖口前端做出箭袖, 圆领口,衣襟右掩,右襟下扣襟。
这是满族长期生活积淀的结果,有着鲜明的历史特点。
最初,由于生活在寒冷地带,不分男女老少都有戴帽子的习惯,满族人的帽子“寒暖异制”,即冬天戴皮帽,春、 秋戴暖帽,夏天戴草编凉帽。
而反映在服饰上的特点更是比比皆是,他们裤子的下部有前后左右开衩,为的是骑马方便。
另外,还有一种缺襟袍,右前侧短一尺,平时穿着仅用三粒纽扣即可将其联在里襟上,骑马时不系扣也可以。
满族袍子上的“箭袖”,就是接在袍子袖口处一个长约半尺的半圆形袖头,因其形似“马蹄”而被称为“马蹄袖”, 其的形成源于长期的狩猎生活。
进关以后,骑射活动渐少,箭袖只作为一种象征成为礼服或礼节中的一部分,平时将马蹄袖挽起,遇到上级或长辈,则将马蹄袖弹下行半礼或全礼。
满族所特有的这个动作满语叫做“哇哈”,“哇哈” 在进关之后已不限于满族,汉族也有使用,有的甚至还做箭袖“套袖”,以备不时之需,有事时将套袖套在平袖之上, 事毕退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