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沁园春雪》读后感(四): 书接三回 毛主席这首词新中国发表,已经是建国后许多年了,诗人臧克家找到毛主席,说起想发表此阙词的事,但是又提出来想把腊象改为蜡象,臧克家意见是腊象虽然是有典出处,是过去真腊国有一种白色大象,但老百姓不一定知道这个事,但是用蜡象,大多数人就能理解,而且对银蛇,也对仗。毛主席是个从善如流的伟人,在学问上很谦虚,就同意了。腊象就改为蜡象。 这件事,我不知真假,也是在网上搜的,但是,也可看出一个什么问题,伟人其实很谦虚,对文学态度并没有因为身份就自负。相反有一年于右任于老见到毛主席忍不住赞叹道:“你那首《沁园春雪》写得真好,言得自由矣!特别是最后那句。”什么意思,就是语言自由自在挥洒,没有雕琢痕迹,却自成宗师风范的词作,特别最后那句,这个我估计是有学问文人之共见,尾句不堕奋发之气,相当不容易。 但毛主席很谦虚,对于右任道:“没有你那首写的好。” 可能是毛主席一句客气话,但毛主席日理万机,诗词只是他一个小爱好,并没有因此就自负,也从不觉得就不可以批评。 但是,我个人观点,毛主席走过的路,见过的大好河山,波澜壮阔,我们谁也没经历没走过,毛主席读过的书,所蓄备的文史知识,文学修养底蕴沉淀,不是我们能企及的。 尤其毛主席的人生境界,伟大思想,更不是我们狭小心胸格局的人可以揣度的。 就这首词作而言,惜秦皇汉武,略…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几句,有人说毛主席有贬损古人嫌疑,这个还用嫌疑么?我们做为普通人自然不能跟古代一些能君比,但毛主席的文采,人生境界,伟大思想,不用故意贬损,就比他们这些封建君主高尚。就是说我们普通人可能没资格这样去对比,但毛主席完全有资格去比他们,如果是去对比管仲乐毅,房玄龄,杜如晦,赵普之流,毛主席就不是毛主席了。 而且,从文采上讲,欲与天公试比高,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真的是既通俗又典雅。 其实就文采而言,真如于右任先生所评,言得自由矣! 而且就气魄气象而言,毛主席真的是俯瞰千古,指点江山。就文采风流而言,毛主席就比他们强。 最要紧的是毛主席并不是在建国后,写的这首词,而是一九三六年就写了,一九四五年被友人给发表了。 许多年轻人以为因为是毛主席写的,人们出于对伟人的敬仰,才抬高这首词,而真实状况是发表当时,毛主席正在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当时还是国民党执政时期,但这首词一发表,国民党阵营的文人都坐不住了,心里其实佩服的很。不然他们也不会重视。也不至于引起那么大轰动。 就是说,这首词得到中国文人公认,并不是在建国后,而是在抗战刚结束,国民党政府正得意时,当时又谈何捧场毛主席。 其实就撇开政治,撇开身份不谈,只谈文学,只论诗词,毛主席给我们贡献了多少个成语! 万山红遍,百舸争流,挥斥方遒,峥嵘岁月,出自毛主席另一首《沁园春.长沙》。 横空出世,千秋功罪,出自毛主席《念奴娇,昆仑》。 人间正道,出自毛主席诗句人间正道是沧桑。 风云突变,出自毛主席词句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 乱云飞渡,出自毛主席《七绝,题庐山仙人洞》 只争朝夕,出自毛主席词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还有很多, 还有一些并非出自毛主席诗词,而是出自毛主席其他著作讲话。 一穷二白:出自《论十大关系》, 引人注目:出自《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十四件大事》“也有敲打铜锣,高举旗帜,引人注目的。” 出乎意料:出自《〈共产党人〉发刊词》 星火燎原,出自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还有许多,只是我们常用,觉得好象本来就应该这样,忘了这是毛主席先创造提出的话。 对比一下我们今天的文人,单比文学水平,有谁创造那么多深入人心,深入到群众当中,让人觉得本来就如此的成语?可见毛主席的文学修养深度,已经是达到一种出口成章,不是普通人如今天一些草率网民可以信口去点评的。 有个事可以当引证,就是尼克松访华时,初见毛主席俩人一握手,尼克松道:“这是来自这个世界大洋彼岸最遥远的握手。”这句话其实是很有份量的,也恰如其分,因为不论从地理看,两国相隔遥远,从历史看,两国断交许多年,从美国国内政治,世界格局看,尼克松走出这一步的确不容易,也希望中国重视,所以这句话也透美国总统大国的尊严意味。 谁知毛主席微笑道:“不知我们共同的老朋友,蒋先生在台湾怎么想。”尼克松后来在回忆录中提到这件事,写道,我立马从毛轻松语气中,感受到了山一般沉重的力量。 这是什么修为,这才是顶级文学修为。 当然,伟人作品不是不可以评论,问题是我们做为普通人,首先得丈量自己水平认知,确认自己有没有此能力。其次还有一个态度问题,我们不能对伟人作品,居高临下的批评。 点评也不是不可以,既然发表面对公众,大众人人可以有自己观点,但是别说对伟人,对任何人评论也不可居高临下,如果自身水平认知不足,还对人居高临下自以为是的批评,那这人不吃点苦头才是怪事。
毛主席《沁园春雪》读后感(四): 书接三回 毛主席这首词新中国发表,已经是建国
默玄吟雷爱文学
2024-09-16 03:06:52
0
阅读: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