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8岁第一次出远门,骑自行车逛杭城,睡浴室通铺,闯红灯没罚款

文/桐城一派最近喜欢翻阅老照片,常有惊喜发现。看到上面这五张照片,尤其是第一张,思绪一下子把我带到了41年前。余华在其成

文/桐城一派

最近喜欢翻阅老照片,常有惊喜发现。

看到上面这五张照片,尤其是第一张,思绪一下子把我带到了41年前。

余华在其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中,开篇写道,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这年我十八岁。

巧了,我第一次出门远行,也是十八岁。

不同的是,余华十八岁出远门,靠的是“11路”,而我十八岁出远门,是骑自行车。

1984年深秋,周末早晨,兴奋地几乎一夜没睡的我,早早就起床了。屋前白地上落满了枯黄的梧桐叶,空气中有点寒意,一阵冷风吹来,忍不住打了个寒噤,似乎已到冬天了。

我从屋里推出绍兴“飞花”,最后检查了一遍轮胎和刹车,背起背包,一个箭步跨上“飞花”,前往和小伙伴约好的集合地点。

那时我在浙江桐乡灵安中学代课。镇上有一个小伙伴提议,周末骑自行车去杭州玩,大家没有丝毫犹豫,一拍即合,就愉快地决定了。

蜗居灵安小镇,5公里外的县城倒是常去,两年前读高中时去过一次嘉兴,算是最远了。这次骑自行车去杭城,足足有65公里,比嘉兴远了不止一倍,这是挑战毅力和体力的活,想想都兴奋。

当年自行车还是稀罕物,凭票供应,有钱也买不到。骑车去杭城,更是想也不敢想,5人组团,我们算是桐乡最早的骑行族之一了。

5个人在灵安车站集合后,就出发了。

第一张照片的三个人,依次为桐城、钟利甫和陈永根。现在回想起来,怎么也想不起另外两人是谁,还有带相机的是谁,前天问了定居在椒江的咬利甫,他也茫茫然了,但对这次杭城骑行印象很深。

一向以记忆力惊人沾沾自喜的桐城,居然也有记忆盲点,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从灵安到崇福这段路,因为刚出发很兴奋,体力充沛,我们的骑行速度堪比赛车。但崇福一过,体力跟不上,明显慢了下来。

到了临平,去杭州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打乔司走,一个往半山走,我们选了前者。当然,回程我们选择了半山(杭钢),好马不吃回头草嘛。

在临平稍作休整,喝水吃干粮补充体力,我们再出发。八十年代的公路,路况虽然没有现在平坦,但好在车流量不大,红绿灯不多,所以一路通畅,几乎没有耽搁时间。

车轮滚滚往西南,公路旁的行道树,在我们一路说说说笑笑中有序地后退,路边的农村风光尽收眼底,偶尔可见三三两两的村民在田地里劳作。

过了乔司,前面就是九堡了。都说到了九堡,离杭城就不远了。

上午10点50分左右,我们终于“兵临杭城”,全程大约历时三个小时四十分钟。

第一次到省城,什么都是新奇的。解放路,延安路,笔直开阔,车水马龙,两旁高楼鳞次栉比,路中间是“三潭印月”标志的隔离带,带着电尾巴的无轨电车,穿梭如流的自行车大军,这就是大城市的派头和味道。

想想自家县城的梧桐大街,寒碜,郁闷至极。

第一次逛“解百”,第一次乘电梯,新鲜好奇,东瞧瞧西看看,晕头转向,我们差一点走散。那个时候,桐乡连一家像样点的百货商场也没有。

到了杭城,西湖必去。苏堤,白堤,断桥,必须打卡;花港观鱼,柳浪闻莺,平湖秋月,照单全收;从南山路的一公园,一直逛到湖滨路的六公园,一气呵成。

逛累了,坐在西湖边的长椅上,翘起二郎腿,假装认真阅读当天出炉的《杭州日报》。

当然,我们没有碰到马云。那个时候马云正在杭州师范学院外语系读大一,那天是周末,也许马云在六公园英语角找老外“练嘴”,但我们即使碰到了也不认识。

晚上找住宿的地方比白天逛西湖还吃力,满城找旅馆,不是客满,就是贼贵。好不容易找到一家浴室,还余五六张通铺,总算松了口气。虽然条件简陋,里面空气浑浊,每位收费五毛,但比露宿街头强太多了。

一夜无话。

原以为这次杭城之行非常完美,没想到第二天回程时出了幺蛾子。在路过湖滨路一个红绿灯路口,骑在前面的三个小伙伴集体闯红灯,跟在后面的我一看不妙,和另外一个小伙伴赶紧刹车。

一个年轻交警过来,敬礼后带闯红灯者到了岗亭边,我们也跟了过去。我们紧张的要命,这是平生第一次闯红灯啊,不知道要受什么惩罚。

交警很和气,说,你们看看人家是怎么遵守交通规则的。

几分钟后,交警口头教育了几句,就放我们离开了。

虽然是一场虚惊,但还是有点心有余悸,庆幸没有发生交通事故。

这次杭城之行,创了好几个第一,第一次到省城,第一次骑自行车逛杭城,第一次困浴室通铺,第一次看《杭州日报》,哦,对了,还有人生中第一次闯红灯,第一次没罚款。

这么多第一次,加起来远超那啥的“第一次”,想忘记都难。

这段充满青春气息的骑行旅程,在老杭申公路上恣意飞驰的青葱岁月,终身难忘。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