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范玮琪在盐城演唱会上抚摸胸前那条黑色心形项链,向天空送出飞吻时,台下观众或许没想到,这个看似寻常的纪念动作,正掀起一场关于生死伦理的滔天巨浪。这条由具俊晔设计的项链里,封存着大S的骨灰——这种将逝者"随身携带"的方式,究竟是最深情的告白,还是对生死界限的僭越?
事件回顾:一场演唱引发的生死伦理争议10月27日的演唱会上,范玮琪佩戴骨灰项链演唱《可不可以不勇敢》的画面迅速发酵。这项链背后藏着更复杂的家族叙事:具俊晔将大S骨灰制成8条项链分赠亲友,小S在金钟奖佩戴同款项链时直言"里面有姐姐的一部分"。网友反应两极分化,有人感动于"形影不离是最长情的告白",也有人质疑"其心可诛",尤其当发现大S子女未获项链时,争议达到顶峰。
从土葬到"佩戴":纪念方式的代际革命全球殡葬行业正经历着从"入土为安"到"形影不离"的转变。日本有将遗骨制成佛珠的传统,欧美流行维多利亚时期的头发珠宝,而现代技术让骨灰钻石、树脂固化等成为可能。制作这类饰品需取得《遗体火化证明》及直系亲属公证,但法律对骨灰处置权的规定仍存在模糊地带。东亚社会对"身体完整性"的执念,使得这类创新纪念方式更易引发伦理争议。

支持者认为这是哀伤处理的新形式,范玮琪抚摸项链的细节强化了情感共鸣。反对声音则聚焦法律与伦理问题:子女未获项链是否涉及继承权争议?《殡葬管理条例》对骨灰处置的规范是否滞后?代际差异在此事件中尤为明显,年轻人通过B站"骨灰盒开箱"等亚文化解构死亡禁忌,而老一辈仍坚守"死者为大"的传统观念。
心理专家解码:我们为何需要"携带逝者"?持续性联结理论认为,保留遗物能缓解生者的分离焦虑。S帮成员集体佩戴骨灰项链的行为,既是个体哀伤处理,也是群体认同的符号化表达。但心理专家也警告,过度依赖物理载体可能导致"未完成情结",建议设置"心理隔离期"以避免沉溺于逝者世界。具俊晔设计项链的举动,本质上是在创造一种可触碰的情感联结。
生死教育的未尽之课瑞典的"死亡咖啡屋"、日本的终活教育,都在尝试打破死亡话题的禁忌。当科技能让我们把爱人"挂在胸前",社会需要建立更开放的生死对话机制。纪念方式应平衡法律底线、逝者意愿与生者心理健康三重维度。范玮琪的飞吻或许给了我们一个思考契机:在生死边界日益模糊的时代,我们是否准备好了与之共存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