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不外乎意志的活动,而意志是盲目的,其所恃以为 较近之观照者,是知识;所以供远照、旁照之用者,是感情。 意志之表现为行为。行为之中,以一己的卫生而免死,趋利而避害者为最普通;此种行为,仅仅普通的知识,就可以指导了。进一步的,以众人的生及众人的利为目的,而一己的生与利即托于其中。 此种行为,一方面由于知识上的计较,知道众人皆死而一己不能独生;众人皆害而一己不能独利。又一方面,则亦受感情的推动,不忍独生以坐视众人的死,不忍专利以坐视众人的害。 更进一步,于必要时,愿舍一己的生以救众人的死;愿舍一己的利以去众人的害,把人我的分别,一己生死利害的关系,统统忘掉了。这种伟大而高尚的行为,是完全发动于感情的。 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 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 美的对象,何以能陶养感情?因为他有两种特性:一是普遍;二,是超脱。 一瓢之水,一人饮了,他人就没得分润;容足之地,一人占了,他人就没得并立;这种物质上不相入的成例,是助长人我的区别、自私自利的计较的。转而观美的对象,就大不相同。凡味觉、嗅觉、肤觉之含有质的关系者,均不以美论; 而美感的发动,乃以摄影及音波辗转传达之视觉与听觉为限,所以纯然有“天下为公”之概。名山大川,人人得而游览;夕阳明月,人人得而赏玩;公园的造像,美术馆的图画,人人得而畅观。 齐宣王称“独乐乐不若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若与众乐乐”,陶渊明称“奇文共欣赏”:这都是美的普遍性的证明。 ——摘录自《蔡元培文录》 李松绘画作品《蔡元培小像》 尺寸:34cm×11cm 材质:纸本设色
人的一生,不外乎意志的活动,而意志是盲目的,其所恃以为较近之观照者,是知识;所
私享艺术交流
2024-08-18 12:35:4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