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菌体抗体库(PALT)的分类并非单纯的技术划分,而是基于 “抗原特性、筛选目标、应用场景” 的精准适配 —— 不同分类的库对应不同的抗体制备需求:针对强免疫原性抗原,可选免疫抗体库快速获取高亲和力抗体;针对毒性 / 自身抗原,非免疫抗体库是唯一选择;针对大分子量蛋白,T4 噬菌体展示系统更具优势。理解这 4 大分类体系,是高效筛选目标抗体的核心前提。
一、按基因来源分类:决定抗体库的 “特异性” 与 “通用性”基因来源是噬菌体抗体库的核心区分维度,直接决定库能否适配特定抗原类型,主要分为免疫抗体库与非免疫抗体库两类,两者在特异性、多样性、适用场景上差异显著。
1. 免疫抗体库:“精准打击” 特定抗原免疫抗体库的基因来源于经目标抗原免疫的个体(如免疫后的动物脾细胞、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核心特点是 “免疫偏好性”—— 体内淋巴细胞已通过抗原刺激完成亲和力成熟,无需大库容即可筛选到高特异性抗体。
核心优势:筛选效率高,小库容(10⁶-10⁷)即可获得 KD 值达 nM 级的抗体;针对强免疫原性抗原(如细菌毒素、病毒结构蛋白),可快速获得功能性抗体(如中和抗体)。
局限性:适用范围窄,仅针对特定免疫抗原,无法通用;对弱免疫原性抗原(如小分子化合物)、毒性抗原(如蛇毒蛋白)、自身抗原(如肿瘤自身标志物)无效 —— 这类抗原无法引发体内免疫反应,无法构建免疫库;且依赖免疫个体,存在物种 / 伦理限制(如人源免疫库需志愿者外周血)。
典型案例:1998 年 Chang 等针对人 Rh (D) 抗原免疫后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构建 Fab 免疫抗体库,成功获得大量抗 Rh (D) 抗体,测序发现包含 28 种 VH 和 41 种 VL 基因片段,虽满足血型鉴定需求,但多样性有限,无法用于其他抗原筛选。
2. 非免疫抗体库:“广谱覆盖” 各类抗原非免疫抗体库的基因无需抗原免疫,核心特点是 “无偏好性、高多样性”,可针对任何抗原(包括弱免疫原性、毒性、自身抗原)筛选抗体,分为天然、半合成、全合成三类:
天然抗体库:基因来源于未免疫个体的淋巴细胞(如健康人外周血、骨髓细胞),覆盖人体天然抗体多样性,无需人工改造,适合筛选 “天然存在的抗体”(如抗病原体天然抗体)。
半合成抗体库:天然抗体框架区(FR)+ 人工合成互补决定区(CDR),兼顾天然框架的稳定性与人工 CDR 的多样性,可定向设计针对特定表位的抗体(如肿瘤蛋白构象表位)。
全合成抗体库:VH/VL 基因均通过人工设计合成,基于生物信息学预测最优 CDR 序列,可构建超大型库容(10¹⁰-10¹²),覆盖天然免疫系统难以触及的序列空间,适合 “难成药靶点”(如 KRAS 突变体)抗体筛选。
典型案例:Kim 等构建的 Fab 非免疫抗体库,测序包含 7373 种 VH 和 41804 种 VLκ 序列,多样性远超免疫库,后续可通过定向筛选获得针对肺癌、胃癌等不同肿瘤标志物的抗体,成为通用筛选平台。
二、按噬菌体展示系统分类:决定抗体库的 “展示能力”不同噬菌体的结构差异,决定了其能展示的抗体片段大小、拷贝数及适用场景,主要分为 4 类主流系统,各有明确适配范围。
1. 丝状噬菌体展示系统:最常用的 “经典系统”以 M13 噬菌体为代表,属于溶原性噬菌体(不裂解宿主菌),通过尾端 PⅢ 蛋白或侧链 PⅧ 蛋白展示抗体片段:
PⅢ 展示系统:仅 3-5 个拷贝,适合 “单价展示”—— 避免多价结合导致的假阳性,易筛选高亲和力抗体;可展示 scFv、Fab 等大尺寸片段(≤100kDa),不影响噬菌体活性,是目前应用最广的系统(占比超 70%)。
PⅧ 展示系统:约 2700 个拷贝,适合 “多价展示”—— 增强弱结合抗体的信号,用于快速富集低亲和力候选克隆,但仅能展示短肽(≤5 个氨基酸),不适合完整抗体片段。
适配场景:常规 scFv、Fab 片段展示,尤其适合高亲和力抗体筛选。
2. T4 噬菌体展示系统:“大蛋白友好型” 系统T4 噬菌体为二十面体结构(裂解宿主菌),通过非必需外壳蛋白 SOC(小外衣壳)或 HOC(高抗原外衣壳)展示抗体:
核心优势:无需分泌途径(在宿主内组装),可展示大尺寸抗体片段(如双抗融合蛋白、抗体 - 酶融合体);SOC/HOC 蛋白拷贝数多(SOC 约 870 个、HOC 约 155 个),支持多价展示,增强抗原结合信号。
适配场景:展示大分子量抗体融合蛋白,或需要强结合信号的弱亲和力抗体筛选。
3. T7 噬菌体展示系统:“难分泌蛋白适配型” 系统T7 噬菌体为烈性噬菌体(裂解宿主菌),通过表面 10B 蛋白展示抗体:
核心优势:抗体片段无需穿过细胞膜(直接在胞内组装后释放),适合疏水性强、易聚集的抗体片段(如膜蛋白结合抗体);可灵活调整拷贝数 —— 高拷贝(展示短肽)、中低拷贝(展示完整 scFv/Fab)。
适配场景:难分泌抗体片段、膜蛋白靶点抗体筛选。
4. λ 噬菌体展示系统:“双模式灵活型” 系统λ 噬菌体可切换裂解性 / 溶源性生长,通过头部 D 蛋白(装饰蛋白)或尾部 PV 蛋白展示抗体:
核心优势:支持大尺寸片段展示(≤150kDa),且可通过溶源性生长实现抗体片段的可溶性表达,便于后续活性验证;适合构建 “展示 - 表达一体化” 库。
适配场景:需要同时进行展示筛选与可溶性表达的抗体项目。
三、按载体类型分类:决定抗体库的 “筛选准确性”载体类型直接影响抗体的展示拷贝数与筛选特异性,主要分为噬菌体载体与噬菌粒载体两类,核心差异在于 “多价” 与 “单价” 展示。
1. 噬菌体载体:多价展示,适合 “快速富集”将抗体基因插入噬菌体基因组(如 M13 基因组),随噬菌体复制自然展示,拷贝数多(PⅢ 载体 3-5 个、PⅧ 载体数千个):
优势:多价结合增强抗原结合能力,可快速富集弱结合抗体;无需辅助噬菌体,操作简单。
劣势:多价结合易导致假阳性(低亲和力抗体因多价结合被误判为阳性);载体容量有限,难以插入大尺寸抗体基因。
适配场景:抗体库的初步富集(如第一轮淘筛),快速缩小候选范围。
2. 噬菌粒载体:单价展示,适合 “精准筛选”噬菌粒是人工改造的 “质粒 - 噬菌体杂交载体”,兼具质粒的稳定性与噬菌体的展示功能:
核心优势:需辅助噬菌体(如 M13K07)才能完成展示,通常仅 1 个拷贝(单价展示),彻底避免假阳性,是筛选高亲和力抗体的首选;载体容量大(可插入 10kb 以上片段),支持双抗、抗体融合蛋白等复杂分子的展示;转化效率高,易构建大库容库。
劣势:需额外添加辅助噬菌体,操作步骤略多。
适配场景:高亲和力抗体的精准筛选(如第二轮及以后淘筛),复杂抗体分子的展示。
四、按抗体类型分类:决定抗体库的 “应用场景”噬菌体展示的抗体多为片段形式(全长抗体分子量过大难以展示),不同片段的结构特点决定其适用场景,主要分为 5 类主流类型。
1. scFv(单链抗体):“迷你型” 抗体片段由 VH 与 VL 通过 15-25 个氨基酸 linker 连接,分子量约 25kDa(仅为全长 IgG 的 1/6):
优势:穿透力强(可穿透实体瘤深层)、易表达(大肠杆菌可溶性表达率达 60%)、成本低;
劣势:易聚集(linker 柔性不足导致)、无 Fc 段(无法介导 ADCC/CDC 效应)。
适配场景:肿瘤靶向递送(如偶联药物)、体内成像、科研检测。
2. Fab 片段:“稳定型” 抗体片段由 VH-CH1 与完整轻链(VL-CL)通过二硫键连接,分子量约 50kDa(为全长 IgG 的 1/3):
优势:结构接近天然抗体 Fab 区,稳定性远高于 scFv(不易聚集);保留完整抗原结合位点,亲和力更接近全长抗体。
劣势:表达量低(CHO 细胞表达量约 1g/L,低于 scFv)、无 Fc 段。
适配场景:体外诊断试剂(如 ELISA、免疫层析)、需高稳定性的抗体筛选。
3. DsFv(二硫键稳定抗体):“高稳高活型” 片段在 scFv 基础上,通过 VH 与 VL 间引入额外二硫键,增强结构稳定性:
优势:稳定性比 scFv 高 3-5 倍(耐受 60℃高温、pH 2-11),同时保留小分子量优势;亲和力可通过 CDR 优化进一步提升。
适配场景:极端环境下的应用(如口服抗体、高温检测试剂)、临床级抗体片段开发。
4. 双链抗体(Diabody):“双价型” 片段由两个交叉的 scFv 组成(linker 缩短至 5-10 个氨基酸,强制形成二聚体),分子量约 50kDa:
优势:双价结合增强抗原亲和力(功能亲和力比 scFv 高 10 倍),可同时结合两个相同抗原表位。
适配场景:需强抗原结合能力的场景(如清除循环中的病原体)。
5. 小抗体(Minibody):“半全长型” 片段由 scFv 与 IgG 的 CH3 区融合(VL-VH-CH3),分子量约 80kDa:
优势:保留 CH3 区的 FcRn 结合位点,半衰期比 scFv 长 5-10 倍(约 2-3 天);可通过 CH3 区介导 dimerization,增强稳定性。
适配场景:需延长体内滞留时间的治疗性抗体片段(如肿瘤靶向治疗)。
总结:噬菌体抗体库的选择逻辑选择噬菌体抗体库,本质是 “需求 - 分类” 的精准匹配:
按抗原类型选 “基因来源”:强免疫原性抗原→免疫库,毒性 / 自身 / 弱免疫原性抗原→非免疫库;
按抗体大小选 “展示系统”:常规 scFv/Fab→丝状噬菌体,大尺寸融合蛋白→T4/λ 噬菌体;
按筛选需求选 “载体”:初步富集→噬菌体载体(多价),精准筛选高亲和力抗体→噬菌粒载体(单价);
按应用场景选 “抗体类型”:科研检测→scFv/Fab,临床治疗→DsFv / 小抗体,极端环境→DsFv。
这种分类体系让噬菌体抗体库摆脱 “通用化” 局限,成为适配不同研发需求的 “定制化工具”,也是其能覆盖肿瘤、传染病、自身免疫病等多领域的核心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