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陈嘉上筹到2500万开拍《精武英雄》,李连杰饰演“陈真”,没想到,仅上映16天,就惨遭下架。
陈嘉上打电话向李连杰道歉,李连杰却说:“这是我拍的最好的电影!”
1994年,导演陈嘉上找来当红武打明星李连杰,联手打造了一部名为《精武英雄》的电影。
这部电影讲述了中国留学生陈真在日本学习武术的故事。
电影聚集了李连杰、仓田保昭、周比利等一众功夫巨星,动作指导还请来了袁和平、袁祥仁、袁信义等多位武术大师。
陈嘉上希望通过“写实主义”的动作设计,呈现真实的打斗场面。
于是演员们不吊钢丝,直接在硬木地板上表演高难度动作。
剧组上上下下富有敬业精神,周比利在拍摄中意外受伤,却坚持留下来继续等候,直到腿上血迹斑斑才被送医。
然而电影上映后,却遭遇冷遇。
在香港只上映了16天就匆匆下架,最终只收获了1400万港币的票房,陈嘉上和李连杰都赔了血本。
陈嘉上为此向李连杰致歉,没想到李连杰的回应是:“这是我拍得最好的一部电影!”
原来,这部电影在国外反响热烈。
它不仅在日本获得好评,在欧美也备受推崇。
《时代周刊》甚至将其评为“最伟大的功夫片”。
港片粉丝昆汀把这部电影看了40遍,从中汲取了不少动作设计的灵感。
法国影迷见到陈嘉上时,更是兴奋地跪拜。
为什么一部在香港失利的电影,在国外却如此成功?
关键就在于它展现出的“写实主义”动作设计。
《精武英雄》的剧情有两个主线,一个是日本黑社会的内斗,一个是中国武术家的成长。
中国线的主人公是陈真,他原本只是中国的一个小角色。
但随着电影的推进,他逐渐成长为两国纷争的核心人物。
日本线则围绕着黑社会大佬藤田刚展开。
他试图推动黑社会实现民主改革,与军国主义势力对抗。
这条线索丰富了电影的内涵,而不仅仅是国人的内斗。
但当初香港的观众可能没有完全领会到这层意思,以至于票房惨败。
而这也正是该片在国外大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电影中有三场精彩打斗值得一提。
第一场是陈真在中国与霍廷恩的比武,批评了中国武术的华而不实。
陈真先使用中国传统招式,后采用截拳道、泰拳等现代搏击技,轻松击败对手,展现出武术必须加强实战应用的精神。
第二场是陈真与日本高手船越文夫的墓前决斗。
两人先是你来我往,后又蒙上眼睛盲打。
这场打斗极富实战气息,动作快速连贯,角度新颖,深受国外影迷的喜爱。
第三场是陈真与反派周比利的最后对决。
由于导演要求真实,不吊钢丝,所以这场戏拍了整整25天。
陈真先被打得落花流水,后经过反复试探,找到对手的破绽,使用布条、皮带等临时武器,最终击败强敌。
这场拼尽全力的生死搏杀,让人看得透不过气,也成为了该片的经典之作。
这种“写实”的动作设计深受国外影迷的欢迎。
因为它摆脱了华丽的外表,探讨了武术的实战精神,与当代的搏击潮流不谋而合。
正如老者船越文夫所说:“把人打倒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是用手枪。武术的精神和哲理,远比单纯的格斗技巧更为重要。”
其实,《精武英雄》是李连杰自己投资的影片。
1990年代初,他与嘉禾公司解约,自立门户,成立了电影公司。
《精武英雄》就是他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自导自演的代表作。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故事中,李连杰并没有扮演一个无敌的英雄。
陈真也会受伤流血,甚至一度濒临死亡。
但他最终依靠自身的毅力和意志,战胜了强大的敌人。这更贴近现实,也更能打动人心。
可以说,《精武英雄》站在巨人李小龙的肩膀上,对武打电影进行了一次成功的革新尝试。
它让人看到,真正的英雄并不在乎票房和名利,只坚持自己的初心。
正如李连杰所说的:“这是我拍得最好的一部电影!”
他没有因为失败而丧失斗志,而是选择继续突破自我,探索武术电影的新路径。
这种精神,恰恰就是《精武英雄》想要传达的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