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真的是“公主病”的典型啊:从来不知感恩,永远觉得别人欠他,尤其国家和哥哥鲁迅。 日本侵华期间,他做了汉奸,替日本人做了很多事,也因此,他还吃过国民党的牢饭。 新中国成立后,他写信给周恩来、毛泽东,跟他们辩解自己做汉奸的种种,同时也想求谅解。新中国对他仁至义尽,不仅没计较他是文化汉奸,还给他一份译书的工作,可他却在尝到甜头后屡次给各部门写信,要求提高待遇。 1952年他写信给毛泽东为自己辩解,又给文化部周扬写信,他们没辙,让人民文学社请他译书,还每月给他预支200元稿费。1960年,还觉钱不够用的他,又给康生写信,人民文学出版社将他每月预支稿费加到了400元,这是当时的最高待遇。 这之后他消停了一阵。 后来,他见鲁迅研究热升温,赶紧写了几本有关鲁迅的书出版,如《鲁迅的故家》、《鲁迅小说里的人物》等。周作人明明在吃“鲁迅饭”,可他却始终摆出一副“不原谅鲁迅”的架势,实际上,在他与鲁迅的恩怨纠葛里,明眼人都知道:是他对不起鲁迅。且在事后,他还鸠占鹊巢占了鲁迅用稿费买的八道湾豪宅。 周作人不仅“不原谅”鲁迅,他还始终觉得鲁迅欠他。所以,晚年吃了那么多“鲁迅饭”后,他居然来一句:“提供了这么些资料,也算对得起他了”。言外之意是,又是“鲁迅欠他”,死了都欠他。 同样,因为始终觉得国家欠他,周作人晚年写的回忆录里没有半句感恩,而只觉得自己受的屈辱太多,他还专门用“寿则多辱”来形容自己的晚年。天知道,他跟多数人(非罕见)比,已经算极其不错了。 不过,就在他写完回忆录后不久,他真的受到了屈辱:因特殊的政治原因,以及他做过汉奸的经历,他在82岁这年的某天被红卫兵殴打,并查封了家。在儿媳妇的求情下,他才得以在厨房角落拼了一个铺板床躺卧。他最终也在这之后不到一年,死在了这张铺板上。这样的结局,当真可以用“受辱”来形容了。 回头看,周作人这样的“公主病”的养成,其土壤除了自身性格因素外,还有成长环境的作用。“公主病”普遍有被大包大揽的经历,所以,他们几乎不用做事,只需长期做甩手掌柜,周作人尤其如此。长期不做事的最大后遗症,就是没有责任心,更没有感恩心,他们永远不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也不会认为自己对任何人事(包括国家)有责任,这也是汉奸普遍有“公主病”的原因所在。 周作人现象给现实里的父母的启示是:一定要让孩子从小做事,不然长大不仅能力不行,还不懂感恩、没有责任心,且永远觉得所有人(包括帮助过自己的人)都欠他的。 讲真,对于周作人的凄惨结局,我不仅不同情,还觉得是“罪有应得”。
周作人真的是“公主病”的典型啊:从来不知感恩,永远觉得别人欠他,尤其国家和哥哥鲁
李满谈过去
2024-08-08 19:02:55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