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巡游时,项羽见其仪仗,指其黄盖曰:“吾必取而代之。” 而刘邦见到了同样场景,则是道:“大丈夫当如斯!” 后世文人评论这件事,都说,当初一言已见楚汉胜负,为什么?一直露,一含蓄,一没修养,一有修养。 修养浅薄之人有能成大事的么?多能做大祸但不能成大事。 刘备白帝托孤时,对诸葛亮道: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什么叫人情练达即文章?刘备这就是人情练达,把诸葛亮感动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所以,刘备能看到马谡站在帐外,也能看出马谡言过其实,不堪大用,告诉诸葛亮莫付大任于此人。 这也是世事洞明皆学问的良好展示。 所以刘备对刘禅的嘱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能让人一生受用,能让后世一直学习。 我们看看平时刘备的出口成章,有个人刘备要杀掉,诸葛亮去求情,对刘备说,这是个人才呀,刘备道:“芝兰生阶,不得不锄。” 刘备并没说我知道是人才,但他碍我们的事。 这就是含蓄,是有修养一种体现。 我们今人许多人学文学,为了文采之浮华,正好学反了。越发的放纵肆意,忘记了内修德蕴。 再看曹操的言辞: “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很多人要说了,这句话不正是浮浅直露么?哪儿来的修养与含蓄。 这个,其实就要参考当时时势与政治说了,曹操是在什么形势下,说的这句话。 首先,曹操是在赤壁之败后,遭到了一些官员的讽刺,曹操说了这番话,其实是一个正义与非正义问题。曹操这番话其码表明,虽然我失败了,但我是正义的,而且还达到一个政治目的,孙,刘,不敢称王称帝。 其次,就曹操本人而言,也有代汉之心,这也是一个试探,也是对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进一步舆论演化,准备试探更改。 后来曹操加封魏王,也是对汉室正统思想一次挑战,因为汉高祖时给后世定下规矩,异姓不封王。 从这些角度看曹操这句话,就并非浮浅直露了,其实是思索再三,才冒出这么句话来,是相当有内涵的。 所以,后来徐树铮在孙中山先生逝世时,挽联还借用此典故,被时人评当时第一挽联。 徐树铮挽联: 百年之政,孰若民先,曷居乎一言而兴,一言而丧; 十稔以还,使无公在,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徐树铮这副对联,得体又洽合时势,用典实在高妙。 裴行俭评初唐四杰, 上官婉儿评宋之问沈佺期诗。 从中我们都可悟到中国文学之底蕴。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赵匡胤一句话能成了典故,以文学上看也展示了他的修养。 所以北国使者听到他两句诗:“未离海底千山海,才上天中万国明。”惊讶道:“此人得志,北国难宁矣! ”赵匡胤又有气魄又有修养,蓄放之间,器容无伤,许多举子见其诗都道是天子诗。 但黄巢的《菊花诗》,虽然霸气,却乏王道之仁,虽有气魄,但是豪纵有余,蕴蓄不足,正是做大祸不成大事之人。 所以先贤文学表达,常求恰如其分,既不求浮艳,亦不求豪纵。 如曾国藩生日,湘军内部将领,常有劝进之心,送给他的寿联,都有些过份,唯彭玉麟赠寿联一副曰: “将士预应麟阁制,相公初破蔡州还。” 曾国藩大为高兴,将此联挂于堂中,一仆人指出此联有瑕疵,麟为动物,蔡为地名,对不上。曾国藩大为光火,怒斥那仆人道:“《易》中说蔡为大龟,正为寿瑞,对麟之祥正合适,你懂什么!” 那仆人便不敢再多言。 其实曾国藩还是从政治角度考虑,从时势身份地位考虑,觉得自比裴度比较合适。 我们今天许多文学人,省怕说话说得不霸气毕露不能夺人眼球,把内蕴含蓄之修养完全抛弃了,也根本就不懂中国文学中华传统文化之内蕴。 其实古风评贤达,并不看这人文章吹多大牛,而是透过这人文章看这人器容才德魄力。能蓄才能盛,谓之有器。转而不折,不跳跃性格才稳重平和,谓之有德,比喻恰当工巧,才谓之有才。气质奋发不消沉,才谓之魄力。 不是看这人文中之意气,而是看这人写作之意气。 所以,有人一眼能看出曹操,治世能臣,乱世奸雄。 有人能一眼看出白居易,长安米虽贵,但有此诗文之力,居之甚易。 所以刘伯温能一句“天道后起者得,”知朱元璋为英雄主。 所以,南开大学校董严修一见周恩来同学之文章,便谓之宰相器,将来为百官之首。 我们今天的人,谁还有此文学内修? 可笑又可悲,一些浮薄辈,对文学完全颠倒解,竟然称大师。
秦始皇巡游时,项羽见其仪仗,指其黄盖曰:“吾必取而代之。” 而刘邦见到了同样场景
默玄吟雷爱文学
2024-08-08 05:30:10
0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