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HEADLINES 2024年4月1日艺术评论(记者 文华 发自 杭州)清朗,鲜活,时尚而大气,独特的清雅之气扑面而来,令人耳目一新。在艺术西湖·陶瓷艺术中心,这组散发着迷人魅力的青花瓷作品尤为引人瞩目。 2024年3月28日至4月28日,第25届西湖艺术博览会(2024第一季)暨第十届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家作品展在艺术西湖·陶瓷艺术中心开展。 热搜|代表这个时代的“新青花” 陶瓷,无疑是代表东方精神和中国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之一,青花瓷更是元明清以来中国陶瓷艺术的代表性器物。 当代陶瓷艺术家张尧、郑汇经等创作的这组具有独特艺术语言的青花瓷作品,其釉色清朗辽阔,沉静之中焕发出昂扬上升的精气神,整个画面生动鲜活,时尚大气,又深谙水墨韵味与变化,完全脱离传统青花瓷的纹样或画面,更加凸显艺术家的自由创作和个性张扬,表达出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家对于青花瓷的新探索、新认识和新实践,可谓代表这个时代精神的“新青花”。 艺术家郑汇经深入研究唐宋原始青花瓷、元青花、明青花、清代青花直至民国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青花瓷釉色变化,反复研究探索钴料、瓷胎、烧温与釉色之间的关系,配制出自己独有的青花钴料配方;与此同时,他还汲取中国水墨画“墨分五色”的思想精髓,灵活运用浓淡深浅不同层次的青料,用当代艺术语言绘制出《玄青》《凝青》《松园》《山色有中无》《相马图》等一系列个性鲜明的青花瓷作品,表达出艺术家特有的艺术面貌及其独特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这也为研究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发展史,特别是研究中国青花瓷发展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沉思|为什么当代陶瓷艺术有了新突破 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艺术既是我们傲立世界足以自豪的瑰宝,同时也是固步自封难以突破的桎梏。如何在传承中发展、在弘扬中创新,成为当代中国文化艺术创造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和书法、绘画等中国各种艺术门类一样,当代陶瓷艺术创作同样需要面对中国数千年历史所创造的璀璨夺目的艺术瑰宝。 在中国瓷都江西景德镇,满目所见更多的只是仿制所谓明清官窑器,“以假乱真”的高仿品固然可以美其名曰“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新造的“官窑器”或许更有价值不菲的市场行情;但是,令人费解的是,没有一位当代作家会照抄《红楼梦》而洋洋自得,而书画、陶瓷等其它门类的中国艺术却以临摹得“栩栩如生”为能事。 当艺术家们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毛笔、水墨、宣纸,还是陶泥、紫砂、瓷板等等都只是表达艺术思想的物质载体时,才能自觉摆脱传统艺术创作的藩篱,进而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作品。 或许,陶瓷艺术家更容易发觉临摹高仿“官窑器”,其实在艺术创造上没有更多的价值,才会孜孜以求地探索创新、实现突破。 或许,陶瓷艺术早已发展成为世界性的艺术门类,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等世界各国的陶瓷艺术家们无论在陶瓷表面肌理、釉色,还是器物造型、烧制工艺以及艺术表达等各个方面,都创造出异彩纷呈的当代陶瓷艺术作品。因此,在全球语境下观察当代陶瓷艺术,中国艺术家们更能清醒地认识到陶瓷艺术的本质问题,自觉地进行探索与创新。 第十届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家作品展 第25届西湖艺术博览会(2024第一季)暨第十届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家作品展于2024年3月28日至4月28日在艺术西湖•陶瓷艺术中心开展,张尧、远宏、阎夫立、邱耿钰、戴雨享、刘浩、张义华、刘咏梅、胡延芳、张小兰、汪艳、冯忠民、王莹莹、李小默、曹惠子、王瑞强、何湘陵、常洁、郑汇经、石润等20位当代艺术家汇聚一堂,呈现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视觉盛宴。 主要艺术家 张尧 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瓷艺术设计中心副主任,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少数民族用品协会常务理事兼民族工艺美术分会副会长、评审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创作研究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陶艺委员会委员,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会刊《陶瓷科学与艺术》杂志艺术指导委员会主任,湖南省美术家协会陶艺委员会名誉主任。 郑汇经 生于广东阳西,龙头山人,现居景德镇。国家一级技师,景德镇昌江书画院副院长,获江西省工艺美术家荣誉称号 #看展# #当代艺术# #陶瓷# #青花# #瓷器灵感# 艺术西湖·家#西湖艺术博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