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是如何写出来的—— 闭门八天九夜,一度写到昏厥,却驰名中外!罗斯福、

混沌于浮云 2024-08-01 16:13:02

《论持久战》是如何写出来的—— 闭门八天九夜,一度写到昏厥,却驰名中外!罗斯福、邱吉尔、斯大林等皆人手一册。 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的一间简朴的房间里,奋笔疾书地完成了《论持久战》这一重要著作。 这篇文章不仅是抗日战争期间的重要理论指导,也为全民族的抗战精神注入了动力。 在写作这一篇论文的过程中,毛主席的工作条件非常艰苦,房间内仅有最基本的家具和用品。 根据毛主席的卫士翟作军的回忆,毛主席在撰写这篇文章时,经历了连续多日的辛劳。 他为了保持思维的清晰,常常要求翟作军给他拿来凉水洗脸,或者出去走走以放松思维。 在这个过程中,毛主席甚至发生了一个小插曲——他在夜深人静时专心致志地写作,不慎将放在炉边的一双棉鞋烧毁了,这件小事在翟作军的回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一个早春的清晨,天空飘洒着细雨,气温依旧寒冷。翟作军开始了他的值班,他知道这几天主席一直忙于写作,《论持久战》的初稿,已经连续几日夜以继日地工作。 记得前几天,当他接班时,其他卫士们正在谈论主席近期的劳累状态,连续五六天没有好好睡觉,脸颊明显瘦削,眼里布满血丝。 尽管叶子龙科长曾试图劝说主席稍作休息,但似乎并未改变主席的决心。现在,值班的翟作军带来了炭火和毛毯,将火盆轻轻放在主席的脚边,希望为他带去一些温暖。 夜深了,窗外的北风更加猛烈,翟作军在门外听到主席的召唤。他快步进入屋内,却被一股焦糊味迎面扑来。原来,由于靠得太近炭火,主席的棉鞋已经冒起了烟。 翟作军迅速帮主席脱下鞋子,用水浇灭了即将起火的鞋子。这次事件让主席露出了疲惫的笑容,他对翟作军说:“真没想到,太累了竟然没感觉。” 翟作军则劝他休息,主席笑着答应了,但随后又坐下继续他的写作。 九天后,《论持久战》的初稿终于完成。翟作军见证了这份重要著作的诞生,感受到每一页都沉甸甸的,充满了主席的心血。稍事休息后,主席又开始了对稿件的细致修订,补充了大量内容。 就这样,一部关系到中华民族命运的重要著作,在延安的窑洞里诞生了。 1938年5月,毛主席在延安针对《论持久战》做了报告,清晰地指出了全民族抗战的方向,引起了全国的巨大震动。 《论持久战》的内容针对了当时国内外的几种主要观点。文章首先批驳了国民党内部的“速亡论”和“速胜论”,这两种观点不仅过于极端,也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战况。 毛主席还对自己党内的一些人存在的轻视游击战争、倾向于规模较大的正规战的观点进行了反驳。他系统地分析了抗日战争的实际情况,明确了持久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中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理论基础。 1936年夏天,毛泽东在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一次谈话中就已经提到了中日之间必有一战的预言。他当时已经开始构思如何通过持久战来应对强敌。在随后的演讲和文章中,毛主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了这一理论。 这篇报告不仅在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上也广为流传义。毛泽东为中国的抗战指明了方向,使《论持久战》成为了抗战期间不可或缺的精神指引。 1952年,翟作军由一线作战部队调至北京。抵达后,他马上向毛主席写信,汇报了自己的工作与学习情况,表达了见面的愿望。信中他提到即将前往天津办事,并计划事后回北京短暂停留。 在天津办完事务返回北京的当天下午,翟作军惊喜地接到通知,毛主席已派车六点钟接他前往见面。 毛主席的住处是一座古朴的瓦房,院子内青砖铺地显得高低不平。两棵高大的槐树使院子显得幽静。翟作军一到,便听到了毛主席那熟悉的湖南口音。在军礼之后,两人握手,久久未曾松开。 毛主席身穿黄绿色的普通陆军军服,脚踏黑布棉鞋。在简单的交谈中,毛主席询问了翟作军的工作和社会情况,显然非常关注真实的一线信息。 谈话中,毛主席还提到了翟作军的家乡济源以及他过去作为木匠的日子,让翟作军感动不已。 晚餐时间,毛主席邀请翟作军共进晚餐。小饭厅内摆着简朴的家具,中间是一个小方桌,周围几个圆凳,温暖来自一个小炭火盆。 晚餐是红米饭、馒头,还有一锅大白菜粉丝汤。翟作军担心锅底烧坏,用馒头挡住火锅口,不料毛主席马上以小瓷碟替换,提醒他糊了馒头是浪费。 参考资料:黄永友编. 中学历史校本教材 中国近现代史文献选读[M]. 2023

0 阅读:926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86

用户10xxx86

21
2024-10-08 10:51

[点赞][点赞][点赞]

用户39xxx19

用户39xxx19

3
2024-10-11 19:43

[点赞][点赞][点赞][点赞]

用户10xxx17

用户10xxx17

3
2024-10-11 21:29

主席的光芒挡不住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