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字,七条路,一幅未来城市生活的全景图正缓缓展开。
9月11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和中央企业党委(党组)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联学。住房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倪虹在辅导报告中指出,中央企业要“主动适应城市发展阶段新变化,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城市工作的新部署,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打造‘中国建造’升级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这条“新路子”将如何影响普通人的生活?未来十五年,我们的“房”与“城”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中:中枢换岗,城市从“卖地”转向“运营”
过去部分地方政府靠“一张图纸卖到底”,如今正向“精细化运营”转变。中央已点名20座试点城市,把地下管网、老旧小区、口袋公园打包成“城市资产包”。
这些资产包将通过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方式,吸引养老金、保险资金长期持有,靠租金、服务费、广告费逐步回本盈利。地铁口那排你天天经过的铺面,可能成为国有REITs的底层资产。
普通人的养老账户、医疗保险可能悄悄买了它的“迷你股份”,城市越旺,账户越稳。这种转变让城市发展从一次性卖地收入转变为可持续的运营收入,为城市长期健康发展提供新路径。
国:国民工匠,央企从“盖房子”升级到“盖系统”
未来,央企将在造楼同时布好“城市生命线”——燃气、排水、桥隧全部装上传感器,数据直传应急指挥中心;把物业、养老、托幼、充电桩做成“一张网”,按人头订阅,像充话费一样交月费。
每交付一个小区,同步交付一份“房屋养老金”保单,外墙脱落、电梯罢工直接刷保险。这种制造业思维给城市做“售后”,让房子回归“耐用品”本质,而不再是投机“期货”。
特:特别通道,青年与基层劳动者先“上楼”
“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的租赁阶梯已成为国家政策。未来三年,各大城市将在地铁终点站、客运枢纽附近批量推出“青年闪租房”。
这些30㎡左右的精装公寓可实现拎包入住,租金控制在月薪20%左右,专门租给30岁以下无房青年。扫码当天入住,换工作可“一键退租、一键续租”,把“毕业即搬家”的焦虑压到最低。
保洁、保安、快递小哥等城市服务者也将有专属“员工宿舍”,由财政贴租、企业贴运营费,离上班地不超过3公里,真正实现“劳动者住有所居”。
色:色板重构,房子按功能分类,不再只认“学区”
未来的住宅将按颜色分类,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绿色住宅标配屋顶光伏+空气源热泵,电费年省30%,多余电力可卖给电网。
银色住宅专为长者设计,全屋跌倒监测、一键呼叫15分钟到家医护。
蓝色创客商寓创新空间利用,一层是公共直播间,二层胶囊公寓,三层会议室+屋顶无人机坪,月租像拼团一样越住越便宜。
城:城市“体检师”上线,房屋检测更智能
住建部正在全国推广“房屋年检”制度,首批万名注册“房屋体检师”已持证上岗。他们配备超声雷达、红外热像仪,像做B超一样给楼体扫描,裂缝宽度≥0.3mm自动预警,数据直传城市更新平台。
业主手机收到报告,若属C级危房,可申请“政府+保险+央企”三方共担的“套餐改造”:政府补贴基础结构,保险赔室内重装,央企负责外立面和电梯。整个过程像点外卖一样选套餐、看进度、给好评。
市:市场“双轨”并行,保障房与商品房互补发展
新的住房供应体系把供地切成“X”型:纵向保障房用地“应保尽保”,单列计划、封闭流转;横向商品房取消限价、预售,全部现房销售,开发商比拼“好房子”品质。
化:化整为零,城市更新成为人人可参与的众筹
未来的社区活动可能是——“众筹给楼栋加装电梯”!政府出30%,企业垫资40%,居民众筹30%,可用公积金、数字人民币,甚至“碳积分”抵扣。
加装完成后,设施旁立二维码铭牌,扫码可看每位出资人的昵称,使用一次积累“社区积分”,可换停车费、老年餐桌折扣。数据同步上链,成为城市REITs的“现金流”之一,年底给众筹者分红——可能是咖啡券,也可能是下次电梯升级的抵扣券。
这种“乐高式”微更新让城市更新不再是“大吊车+拆迁队”,而是让每个市民都能在街区留下印记。
城市现代化正在变成一条条可感、可用、可玩的“小确幸”:租房可上房老二等新平台选择“长租”,把搬家次数降到一年一次;买房换房可用“一键多发”,并授权公开真实联系方式,让更多中介和房东主动联系;就连装修都可以通过“同城招标”,找到更靠谱、更具性价比的装修队。
在这个过程中,房产服务平台也在进化。从简单信息发布转向全方位服务,提供真实房源信息、直接联系渠道、房源评估工具,帮助用户做出更明智决策。
“房子只是城市的硬盘,生活才是处理器。”在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这条路上,我们要做的是把硬盘升级,让处理器跑得更快、更稳、更绿色。
每一位普通人的选择——租还是买、搬还是留、众筹还是观望——都在为这条路的下一公里打地基。城市正在学会“先问你要什么,再决定怎么建”,而我们需要做的,是积极参与这场与幸福相关的养成类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