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31岁的余华在北京初遇“红颜知己”陈虹,回家后,他毅然和发妻离婚,带

音乐愉悦身心健康 2024-07-16 15:07:03

1991年,31岁的余华在北京初遇“红颜知己”陈虹,回家后,他毅然和发妻离婚,带着陈虹挤在不足6平米的地下室,每月靠40元艰难度日,没想到妻子一句话,让他狂赚1550万,从此人生开挂。      余华曾经也是一个热爱写作的有志青年,他有着令人羡慕的文字功底,文笔出奇的好,可是在当时的他也不过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作家,赚的稿费根本就不能够支撑度日的开支!      余华的命运转变从一次参加北京的笔会开始,文学评论家李陀对于他的作品赞不绝口,他感到被鼓舞,从此决定在北京闯出一番属于自己的天空。      余华的妻子留在故乡,她未能明白余华的良苦用心,并且对于余华的行为并不支持,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名存实亡,等到婚姻真正的结束之后,余华才发现也不过是那么回事。      余华不仅在北京开阔了视野而且还让他遇到了陈虹,一个让他感到无限的力量的女人。      余华在奋斗之初,也是一贫如洗,他住在仅仅只有 9 平的房间里奋笔疾书,如果没有陈虹的陪伴,他是不可能成功的。      余华继续埋头写小说,陈虹不嫌弃他,并且为他洗衣做饭,从不都无怨无悔,她是一个贤惠的女人。      陈虹面对勤奋的余华几度都非常疼惜,她试着提出建议:“如果第三人称写得不好,为何不尝试用第一人称呢?这样或许能更加引人入胜。”      尽管当时余华已经将自己的小说写了个七七八八,可是他却被陈虹这句话提醒到,余华全部推翻重写,在余华的身上体现了“听人劝吃饱饭”这句话的真实力量。      余华用第一人称的视角写出了《活着》,这部作品让他自己更有代入感,他感到作品中的人物就是自己,“富贵”的一生坎坷曲折,跌宕起伏,令人感动又令人佩服。      但凡靠着写作在那个时代还不能够大富大贵,直到导演张艺谋登门拜访,余华才发现了写作的意义。      《活着》被张艺谋拿去拍成了电影,余华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25000 元版权费,之后电影大爆,余华终于随着电影的上映一炮而红,《活着》印刷成书,版税年入千万,至今这部作品仍然被很多读者奉为经典,购买数量居高不下。      余华的成功与陈虹密不可分。她当初之所以提出了一条可行性意见也是出于对余华的疼惜,结果才华横溢的余华将此提议发挥的淋漓尽致。      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每个走向顶端的人都是从低端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走过来的。       余华:张艺谋曾主动给我涨钱 北京青年报, 2005

0 阅读:305
音乐愉悦身心健康

音乐愉悦身心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