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始终在纠结是谁开的第一枪!就算日本人把首都占领了,我们还在纠结这样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这是我国大校戴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从卢沟桥事变一直到现在,我们把关注点一直放在这件事上,其实是一种思想僵化的表现。 信源:央视网新闻201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启示: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 "中国人总是纠结谁开第一枪,从卢沟桥事变到现在,这种纠结一直存在。"这是空军大校戴旭曾经说过的一番话,这番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人思想上的一个"死结"。 为什么我们总是纠结于"第一枪"?这恐怕要从我们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说起,儒家文化向来重视"名正言顺",讲究"师出有名"。 在处理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方面,这种思想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中,过于固守这一原则,可能会吃大亏。 晚清时期的惨痛教训,就是最好的证明,1883年,法国侵略越南,清政府本可一战,却因不敢开第一枪,导致损失惨重。 甲午战争时,日本出兵朝鲜,清政府仍然因循守旧,结果再次惨败,更不要提八国联军侵华时,列强肆无忌惮地瓜分中国利益,晚清政府却无力回天。 这些教训告诉我们,面对侵略,仅仅坚持"名正言顺"是远远不够的,有时候,我们必须要敢于"亮剑",敢于斗争,抗美援朝战争,就是一个敢于"亮剑"的典范。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军逼近中朝边境,局势万分危急,在这关键时刻,中央果断决策,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志愿军初战告捷,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这一仗,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也是政治和外交上的胜利。 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们也曾面临"第一枪"的困扰,起初,面对美军飞机的肆无忌惮轰炸,志愿军被禁止对空射击。战士薛崇贵忍无可忍,开枪打落敌机,结果受到处分。 幸运的是,彭德怀总司令从实际出发,及时调整了策略,他允许战士们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对敌机进行射击。于是,一批神枪手脱颖而出。 曲秀善三颗子弹打落一架敌机,杨德贵十发子弹击落一架轰炸机……美军飞行员再不敢低空飞行,志愿军的伤亡也大大减少。 历史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内,历史由胜利者书写,在面对侵略时,过分纠结"第一枪",很可能会错失良机,我们必须敢于亮剑,赢得和平。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要时刻捍卫国家尊严。 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我们要坚持原则,但也要讲究策略,该出手时就出手,该妥协时就妥协,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在斗争中不断成长。 从卢沟桥到朝鲜战场,从抗美援朝到今天,中国人对"第一枪"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从曾经的优柔寡断,到后来的敢于亮剑,再到今天的坚定自信,这其中凝聚了中国人的勇气。 让我们铭记历史,砥砺前行,让我们在这个充满挑战的世界里,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篇章![心]
“中国人始终在纠结是谁开的第一枪!就算日本人把首都占领了,我们还在纠结这样一件毫
论芸有事
2024-07-13 18:09:53
0
阅读: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