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部门又被打了低分,但这季度明明没出什么问题啊。"
在季度绩效复盘会上,行政王经理小声嘀咕了这么一句,然后就不说话了。声音不大,但整个会议室突然安静下来。

没人接话,也没人解释。坐在桌子旁的每个职能部门负责人,多少都碰到过这种事。
你天天加班配合,流程改了一遍又一遍;到头来评分表上就一个冰冷的数字,好像你做的那些事根本不存在。
有个HR私下跟我聊:"我们这种服务部门,是不是只能等着别人给打分?"
她笑了笑:"其实我心里有数,就是觉得挺委屈的。"
我特别理解这种感觉。你明明做了很多,但很难证明你做得好;越是积极配合,反而越容易被忽视。
越配合,越透明,越容易被当空气。
不是不好打分,是打错了地方
有家公司找我们看绩效问题,HR一上来就问:"我们怎么考自己部门的人,才不会被说是走过场?"
这话听起来简单,其实暴露了一个大误区:总想用业务部门那套来考职能部门。
你想想,财务管风控,法务管合规,行政管流程——这些工作做得好,往往就是"没出事"。
你用利润来衡量?人家本来就不是赚钱的部门。用满意度?这些"用户"又不是来花钱的。
硬要套"结果导向",要么看不准,要么看偏了。
好的职能团队,不是事儿多,而是能兜住事儿。
考核不是让他们更听话,而是看清楚他们到底在干什么、怎么干的。
不只是做了,而是怎么做的
我们给一家制造企业做职能考核时,遇到过这么个事。
行政部门被打了3分,原因是"会议准备效率低"。
结果一了解才知道,那次会议业务部门改了三次时间、换了两次地点,行政的人熬夜重新布置会场,硬是保证了会议正常开。
打分的人也不是故意为难,他压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后来我们加了个简单的环节:打分之前,先聊聊当时的情况。
效果马上就不一样了。业务开始说细节,职能部门的付出也被大家知道了。
除了"有没有做",开始有人关心"做得怎么样"了。
考核不只是评个分,而是让大家看见这个分是怎么来的。
数据有用,但只说了一半
现在有些公司挺聪明,用OA系统记录流程节点、会议参与、处理时间,觉得这下总算"有依据"了。
确实能看出"有没有做"。但很快你就会发现,它说不清"做得好不好"。
招聘按时完成了,但新人一个接一个离职;系统按时上线了,但用户天天投诉。
这些问题,光看数字是看不出来的。得听听配合过的人怎么说,用过的人什么感受。
所以我们建议两条线一起走:
数据线记录做了什么,反馈线收集做得怎样。
好不好,不是系统说了算,得问用过的人。
别让"满意度"变成随手打分
"满意度"这个词,在很多公司里既重要又草率。
说重要,是因为大家都知道要"听用户的声音";说草率,是因为经常随便找人评一下,不管什么场景、什么角色。
我们设计的时候,会分成三类人: 上级看方向对不对,同级看配合顺不顺,下级看服务好不好。
比如考行政部门:人事看流程是否合理,财务看报销审批是否及时,普通员工说服务体验如何。
不是谁都能评,而是让合适的人评合适的事。
满意度不是大家一起表态,而是各自说自己最有发言权的那部分。
分完数,行动才是真章
有个客户的考核做得特别全,打分、排名、做图表,什么都有。
但他们HR自己说:"看起来挺专业,其实没什么用,看完就完了。"
我们建议他们加个动作:每个职能部门针对问题写个"改进计划"。
不用搞得多复杂,哪怕就是"满意度提高2分"、"审批时间缩短1天",只要有人愿意承诺、愿意改,就比什么都强。
后来还搞了个"好事分享":每季度把跨部门配合最好的例子写成小故事,发在公司群里。
别小看这种事,它让"被看见"变得具体,也让"想改进"有了方向。
打分的意义不在分数高低,而在于能不能推动大家真正行动起来。
持续改善,比分数更重要
有次复盘,一个HR负责人跟我说:"这次分数比以前都低,但我一点都不慌。"
我开始不理解,后来她解释,他们不光打了分,还做了访谈,找到了问题根源——到底是标准没定清楚,还是流程不合理。
最后出了个"改进方案",不是为了给低分找理由,而是为了真正解决问题。
那时候我才明白,她不是不着急,而是终于知道该为什么着急了。
你不能光看分数高低,还得看这个分数是怎么来的;不能光管有没有打分,还得看打完分之后有没有改进。
真正有用的考核,不在于分数好看,而在于能形成持续改进的循环。
那些没被看见的价值
那天复盘结束,我走出会议室的时候天都黑了。
隔壁办公室还亮着灯,IT的几个人还在做系统切换前的测试。敲键盘的声音很轻,没人说话,感觉像是在默默修补一个别人看不见的漏洞。
我没去打扰,走到门口的时候回头看了一眼那间办公室。
有些价值,不在PPT里,就在那个安静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