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头顶的星空、脚下的地球,乃至世间万物,都来自同一个起点吗?“宇宙源于大爆炸”的说法早已深入人心,但这个看似定论的理论,背后藏着太多颠覆认知的细节与争议。
一切的起点,源于1929年天文学家哈勃的重大发现:宇宙中所有星系都在加速远离我们,且距离越远的星系,逃离速度越快。这一现象直接证明了“宇宙在膨胀”,也为后来的大爆炸理论埋下了关键伏笔——就像膨胀的气球上,每个点都会彼此远离,逆推回去,宇宙必然源于一个极度致密的初始状态。
1946年,美国科学家伽莫夫正式提出“大爆炸理论”:宇宙诞生于一片虚无,没有空间、时间,更没有物质。大约100亿年前(后续观测修正了时间),一个质量和密度无限大、体积无限小的“奇点”发生爆炸,瞬间炸出了时间、空间和基本物质。随后,宇宙在不断膨胀中逐渐冷却,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都在这场持续百亿年的“时空扩张”中慢慢形成。
为了精准测算宇宙膨胀速度(即“哈勃常数”),人类发射了哈勃太空望远镜——这个常数堪称“宇宙第一数字”,直接关系到宇宙的年龄与未来。但科学家们却陷入了新的困惑:通过观测银河系最古老星系,推算出宇宙年龄约160亿岁;可哈勃望远镜的最新数据显示,宇宙实际年龄仅约120亿岁。这意味着,部分星系似乎“先于宇宙存在”,让大爆炸理论的时间线陷入矛盾。

争议之下,新的理论应运而生。1999年,印度天文学家纳尔利卡尔团队提出“亚稳状态宇宙论”,直接挑战大爆炸假说:宇宙并非源于一次惊天爆炸,而是由无数次小规模爆炸逐步形成。在他们的模型中,宇宙最初是一个巨大的“创物场”能量库,而非虚无的奇点;能量场中不断发生的局部爆炸,让局部空间时快时慢地膨胀,最终叠加成整个宇宙的膨胀效应。
如今,哈勃常数的数值争议仍在继续,大爆炸理论虽占据主流,却无法完美解答所有谜题。宇宙究竟是“一次爆炸定乾坤”,还是“多次爆发筑时空”?这个关乎万物起源的终极问题,至今仍在困扰着天文学家。或许随着观测技术的突破,我们终将揭开宇宙诞生的真正面纱,而在此之前,这场关于“时空起点”的探索,仍会持续点燃人类对未知的好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