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她们都去敲这面鼓,到底有什么名堂?

阿克伦之子 2024-06-26 10:39:49
剧名:《墨雨云间》 看到《墨雨云间》里女主敲登闻鼓这一幕,我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知否》《梦华录》《长风渡》《灼灼风流》里都有这么一段,到底她们敲的这面鼓有什么含义呢? “登闻鼓”是一种古代的刑法制度。帝王为了让臣民谏议或冤情可直接上达,在朝堂外悬鼓,准许臣民击鼓上闻。 传说尧帝就在简陋的宫门前设了一张“欲谏之鼓”, 又叫“敢谏之鼓”。谁要是对他或国家有什么意见或建议, 随时可以击打这面鼓, 尧帝听到鼓声, 就会立刻接见, 认真听取来人的意见。 后来到了周朝,设“路鼓”,亦作“路皷”,即“击鼓鸣冤”,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直诉方式之一。 魏晋以后,历朝都设有“登闻鼓”。《晋书·武帝纪》:“西平人麴路伐登闻鼓。”唐朝柳宗元在《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上也写“有击登闻鼓以闻于上,上命先君总三司以听理,至则平反之。” 宋、辽、金设登闻鼓院,受理吏民申告冤情。宋太宗在谏院内增设登闻鼓院(鼓院)和登闻鼓检院(检院),并明文规定两院的受理范围。明朝仿前制置鼓于午门外,后又移至长安右门外,每日例由六科给事中及锦衣卫官轮值,收纳诉状上报。清朝延续登闻鼓制,改名叫隶通政使司。 虽然说皇帝亲自受理百姓案件是好事一桩,但老百姓的事儿实在太多,比如宋朝有个村民丢了猪也去敲登闻鼓,赵光义主持审理,最后给了村民一千钱。还有一些乱告诬告的案件也时常发生,所以宋朝规定凡击登闻鼓者,先廷杖三十,以防止无端刁民恶意上访。而明制也规定,非大冤及要案不得击鼓,凡击鼓即引奏,有敢于阻拦或上奏不实者则治罪。 所以,我们看到在《梦华录》《灼灼风流》里女主被廷杖,《长风渡》里女主被夹手,都是敲鼓的规定。 不过《知否》里盛明兰和《墨雨云间》姜梨敲鼓并没有被罚呢?因为她们是官眷,而且明兰还有诰命在身,所以没有被罚。但普通老百姓就躲不过了。从这点来看,击鼓鸣冤这种看似公平的事儿,在古代制度下仍然存在不公平的地方

0 阅读:2

评论列表

白草

白草

1
2024-06-27 15:25

导演你功课做足了啊,原来登闻鼓还有这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