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张之洞一脚踢死了深爱的妻子,事发后岳父一家大怒,却还是放过了张之洞,

史珍香聊史 2024-06-14 18:11:08

1864年,张之洞一脚踢死了深爱的妻子,事发后岳父一家大怒,却还是放过了张之洞,背后原因让人唏嘘不已。

1864年6月的一个夜晚,张之洞府邸内灯火通明,张之洞握着妻子冰冷的手,泪流满面。

就在几个时辰前,他还和妻子争吵不休,一怒之下失手将妻子踢倒在地,谁曾想,妻子竟再也没能醒来。

张之洞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他才刚刚在殿试中夺得探花,前程似锦,却因一时冲动,酿成大错。

妻子虽出身寒微,但一直贤良淑德,与他恩爱有加,现在她却死在自己手上,张之洞悔恨不已。

更让张之洞担心的是,妻子娘家人绝不会善罢甘休,尤其是妻子的哥哥,一向嫉恶如仇,若是他兴师问罪,自己的前程怕是要毁于一旦。

张之洞愁眉不展,在屋内来回踱步。

忠心耿耿的下人阿祥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鼓起勇气,向张之洞献计:"老爷,事已至此,您就写封家书给老太爷,请他出面,去妻子娘家求个情,只要他们不告官,咱们就还有回旋的余地。"

张之洞一听,如蒙大赦,他连夜提笔疾书,将事情经过一五一十禀告父亲,恳请父亲替自己向岳丈求情。

信中称妻子死于"儿失足将媳妇踢倒",虽避重就轻,但也承认了自己的过错。

接到儿子的求救信,张之洞的父亲张瑛心急如焚,他知道事态的严重性,连夜带着重礼,上门向岳丈石煦赔罪。

石煦见女婿踢死女儿,悲愤交加,举起手杖就要打张之洞,张瑛连忙拦下,跪地求饶,石煦看在老友的面子上,勉强收手,但仍对张之洞恨之入骨。

张之洞躲在父亲身后,如释重负,他以为事情就这么了结了,岂料妻子的哥哥闻讯赶来,扬言要让他偿命。

张之洞吓得魂飞魄散,他知道大舅哥向来刚直不阿,一旦起诉,自己必然身败名裂。

他连夜给好友文英写信,恳请他出面调停,原来文英与大舅哥是多年的同窗好友,张之洞指望文英能说服大舅哥放弃起诉。

文英收到张之洞的求助信,为难不已,他一面不忍好友前程尽毁,一面又不愿得罪故交。权

衡再三,他还是来到大舅哥面前,苦口婆心地劝说。

大舅哥悲愤交加,哽咽道:"我妹妹死得这么冤枉,我如何能不为她讨个公道?"

文英叹息道:"兄台息怒。张之洞虽然犯了大错,但他已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再说他刚刚高中探花,前途无量,若是坐牢获罪,岂不可惜?不如就此罢休,也算是给小妹一个交代。"

最终,在父亲和好友的劝说下,大舅哥狠狠心,放弃了起诉。

他含泪对张之洞说:"是我妹妹命薄,你要好好对待孩子,不要再让她在天之灵伤心。"

张之洞如蒙大赦,连连点头称是。他知道自己躲过了一劫,但代价却是妻子的生命,他暗暗发誓,今后一定要洗心革面,为妻子赎罪。

妻子的丧礼办得十分简陋,大舅哥抱着瘦骨嶙峋的外甥,伤心不已,他本想让外甥跟自己回老家生活,但碍于张之洞的面子,只能作罢。

张之洞很快就去河南督学上任,他本以为可以就此翻篇,却不料有一天,大舅哥忽然出现在他的官邸,原来大舅哥实在放心不下外甥,执意要将他接走。

张之洞百般推脱,大舅哥却不肯罢休,无奈之下,张之洞只得同意让大舅哥将孩子带走。

送走儿子后,张之洞的日子并不好过,他虽然官运亨通,却总是噩梦缠身,他梦见妻子披头散发,泪眼婆娑地质问自己:"你为何要害我?"

张之洞每每惊醒,辗转反侧难以成眠,他知道自己亏欠妻子太多,无论如何也难以弥补。

岁月如梭,转眼间十年过去,张之洞已是位高权重的大员,却始终无法忘记妻子的音容笑貌,他常常一个人对着妻子的遗像发呆,悔恨不已。

有一天,大舅哥带着长大成人的外甥,来到张之洞的府上,外甥一见到张之洞,便扑进他的怀里,泣不成声。

张之洞紧紧抱着儿子,泪流满面,他知道儿子这些年虽然没有母爱,但在大舅哥的悉心照料下,已经长成了一个阳光善良的少年。

大舅哥看着这对父子相拥而泣,也不禁老泪纵横,他叹息一声,转身离去,张之洞目送大舅哥的背影,心中百感交集。

从那以后,张之洞对儿子愈发疼爱,他常常带儿子出游,指点他为人处世的道理,儿子也渐渐理解了父亲的苦衷,不再怨恨。

张之洞在仕途上越走越远,但他始终铭记着妻子的在天之灵,每逢清明,他都会亲自祭拜妻子的坟墓,诉说心中的悔恨和思念。

人生在世,谁能没有过错?

但一错再错,便是万劫不复,张之洞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他因一时的鲁莽,失去了挚爱的妻子,也在儿子心中留下了难以弥合的创伤。

纵使后来官运亨通,又有何益?

每当夜深人静时,张之洞总会想起妻子生前的点点滴滴,心如刀绞。

如果上天再给他一次机会,他一定会好好珍惜妻子,给她一个幸福美满的人生。

可惜,世上没有如果,只有后悔和悲伤,永远地留在张之洞的心里。

0 阅读:1013

评论列表

回忆随风

回忆随风

2
2024-06-14 18:41

把家暴的男人说成了好人,你什么意思

史珍香聊史

史珍香聊史

一个纯粹的历史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