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晋城陵川县附城镇的玉泉村,一座古老的庙宇静静伫立,宛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默默见证着岁月的流转与变迁,它就是玉泉东岳庙。这座庙宇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跨越了多个朝代的更迭,从北宋始建,历经金代重建,再到历代的重修,每一段过往都在它的一砖一瓦、一梁一柱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成为了一部生动的、凝固的历史之书。



踏入玉泉东岳庙,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其宏伟壮观的山门。这座山门建于明万历七年,面阔三间,进深四椽,重檐歇山顶的建筑形式彰显着它独特的威严与庄重。抬眼望去,重檐之下,飞檐斗拱层层叠叠,仿佛是展翅欲飞的鲲鹏,展现出古代建筑工艺的精湛绝伦。阳光洒下,为其镀上一层金黄,让人不禁想象当年建造它时,工匠们耗费了多少心血与智慧。但也有人不禁发问,为何在明代选择了这样复杂华丽的重檐歇山顶形式来建造山门?是为了彰显庙宇的尊崇地位,还是受到当时流行的建筑风格影响?围绕这个问题,建筑爱好者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人认为这是明代当地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体现,庙宇建造者希望通过山门展示实力;而另一些人则觉得,这或许与当时的宗教信仰和风水学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重檐歇山顶的独特造型能更好地庇佑庙宇和周边村落。



穿过山门,便能看到献殿。献殿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它与正殿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献殿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单檐卷蓬硬山顶的设计与山门的庄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多了几分柔和与质朴。檐柱柱头设置的雀替、阑额和普拍枋,虽没有斗拱的华丽装饰,却也以简洁大方的风格展现出别样的韵味。看着这些构件,不禁让人好奇,在当时的建筑语境下,为何舍去了斗拱这一传统建筑中常见的装饰元素?有人推测,这可能是因为献殿的功能性需求,不需要过多的装饰来突出其地位,而简洁的设计更能满足祭祀等活动的实用需求;但也有人持不同意见,认为这或许是当时建筑风格转变的一个体现,清乾隆时期流行更加简约的建筑美学,所以在献殿的建造上也有所体现。


再往后走,便是整个庙宇的核心——正殿。这座建于金代的正殿,无疑是玉泉东岳庙的精华所在。它面阔三间,进深六椽,梁架采用四椽袱对前乳袱的结构,琉璃剪边,单檐歇山顶,虽历经岁月洗礼,却依然散发着古朴而雄浑的气息。站在正殿之前,抬头仰望那硕大的斗拱和精美的琉璃装饰,仿佛能看到金代工匠们忙碌的身影。金代建筑在我国建筑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玉泉东岳庙的正殿正是金代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其梁架结构和斗拱形制为研究金代建筑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然而,关于正殿的讨论从未停止。有人指出,从正殿的柱头卷杀可以看出,其雏形应为宋代建筑,只是在金代重建时改变了原样。那么问题来了,金代重建时为何要对宋代的建筑结构和外观进行如此大的改动?是因为当时的建筑技术有了新的发展,还是出于宗教仪式或审美观念的改变?学者们对此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有人通过对金代历史文化的研究,认为金代受到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影响,在建筑风格上更倾向于雄浑大气,所以对正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而另一些人则从建筑技术传承的角度出发,认为金代建筑在吸收宋代建筑精华的同时,也在不断进行创新,正殿的改动正是这种创新的体现。



除了正殿,玉泉东岳庙的东耳殿同样建于金代,与正殿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金代建筑的典范。这两座金代建筑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它们的存在不仅是对金代建筑艺术的生动诠释,更是对那段历史的鲜活见证。在漫长的岁月里,它们经历了无数次的风雨侵袭、战火洗礼,却依然顽强地保存至今,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珍贵的古建筑也面临着诸多保护难题。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保护这些历史遗迹,让它们的辉煌得以延续,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是采用现代先进的建筑保护技术,还是遵循传统的修缮工艺?这一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论。一些人认为,现代科技能够为古建筑保护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如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古建筑进行全方位的扫描和记录,运用新型的建筑材料进行加固和修复;但另一些人则担心,过度依赖现代技术可能会破坏古建筑原有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主张采用传统的修缮工艺,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让古建筑在保留历史记忆的同时得到妥善保护。



在玉泉东岳庙的山门西侧,还有一座特殊的建筑——玉泉村殉国烈士纪念碑。这座建于1946年的纪念碑,是为了纪念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烈士而建。它与古老的庙宇相邻,形成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古老的庙宇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文化,而烈士纪念碑则铭刻着近代的英勇抗争与牺牲。当人们站在纪念碑前,缅怀先烈的同时,也不禁会思考,这座纪念碑与玉泉东岳庙的古建筑群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是历史的巧合,还是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有人认为,将烈士纪念碑建在庙宇旁,是因为庙宇作为当地的精神象征,能够为烈士的英灵提供永恒的守护;而另一些人则觉得,这是一种历史的延续,古老的庙宇见证了岁月的变迁,而烈士纪念碑则是新时代的精神寄托,两者共同构成了玉泉村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



晋城玉泉东岳庙,它不仅仅是一座庙宇,更是一个历史文化的汇聚点。在这里,不同朝代的建筑风格相互交融,历史与现代的故事相互交织,每一处建筑、每一段故事都蕴含着无尽的魅力与思考。围绕着它的每一个争论点,都是我们对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的热爱与探索。在未来的日子里,希望我们能够找到一种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保护好这座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让它继续向后人诉说着那些跨越千年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