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何不尝尝肉糜!官方媒体犀利点评俞敏洪短文,工人集体点赞

最近,俞敏洪为了庆祝新东方成立32周年,写了一篇叫做“南极小作文”的内部信,这事儿就搞得挺热闹的。信里满满都是红色字,9

最近,俞敏洪为了庆祝新东方成立32周年,写了一篇叫做“南极小作文”的内部信,这事儿就搞得挺热闹的。信里满满都是红色字,992个字里竟然提了17次“我”。可惜,这封信因为内容跟现实的差距太大,被不少打工人当成笑话来调侃。

网友调侃说:“老板在南极赏冰川谈坚守,员工在工位啃外卖赶KPI。”官媒也不留情,直指问题本质,说出了许多打工人的心声,立马引起一片叫好,舆论一时间炸开锅。

官媒指出了问题的根源,明确表达了对现状的看法,引发了广泛关注。而面对全网的调侃和质疑,俞敏洪则选择了回应,用一些幽默的话语化解了尴尬,试图平衡舆论的情绪。

何不食肉糜!

南极的极昼时节,千年冰层折射出耀眼的白光,反射出刺目的光芒;而在北半球某个角落的办公室里,下午六点屏幕弹出的那一抹“喜庆的大红”,反而显得特别刺眼。

本来应该是庆祝新东方32岁生日的温馨时刻,却因为一封跨越维度的全体信件,意外变成了一场搞笑的“何不食肉糜”式尴尬现场。

身处地球最南端的俞敏洪,站在甲板上,迎着那刺骨又清澈的冷风,满腔热情地按下了发送键。

信件写得挺长,字迹用的还特意调成了像春节对联那样的红色,里面满满都是他对这片冰原的感受。这两天啊,他像是生怕这份感动传不到似的,又在社交平台连续发了十段极地风景的视频,想把这份心情全都展现出来。

虽然信号传输只用几毫秒,但两个世界的情感差距就像是光年那么遥远,那篇洋洋洒洒的千字文,充分展现了老板俞敏洪为了“远方”鼓励员工们拼搏的决心。

这个比喻本身挺贴切的,不过它也揭示出了职场最残酷的现实:打工人看到的不是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的画面,而是自己作为打工者的那份心酸和辛苦。

那位喊着要“抱团取暖”的人,看似一直稳坐在不用遭冷风侵袭的核心区域,甚至还有闲心去南极思索人生的“诗和远方”。

他们这些站在边缘的挡风人,不光得应付那些没完没了的方案修改和像催命符一样的KPI,还得每个月末盘算着房租够不够,早餐还能不能多加个蛋。

当老板站在世界尽头那艘豪华游轮上,对着一群连休假都算奢侈的人讲“远方”的纯净,这不只是角度的问题,更像是一种握着特权却浑然不觉的傲慢。

官媒的犀利评论之所以能像刀子一样戳到人心里去,就在于它揭示了阶级的本质。有些人游山玩水,是靠财务自由带来的悠哉,而另一拨人哪怕一辩都不敢梦想能买到一张去南极的船票。

这并不算是仇富,只不过是在对一种“不公平的故事”产生的自然反感。

从33分考生到失重的情怀

时光倒回到四十多年前,站在南极船头的俞敏洪,还是个在江苏农村泥泞土地上拼搏的少年,是真正明白“为了活着,所以才会努力”的那种俞敏洪。

1962年出生的他,身上背负着那个年代的烙印,那会儿的远方不是南极,而是能否走出那个偏僻的小山村。

他起步甚至比许多如今的员工还要差:1978年第一次参加高考,英语才拿了33分,可怜得不行,连最低录取线都没碰到。

那会儿物质匮乏,他才16岁就去当过初一的代课老师,尽管如今成了教育界的大佬,可在那时候,作为“教书先生”的他心里还是挺忐忑的。

他不想耽误学生,想着推辞一下,但他妈硬是把他按在这个岗位上。

不是出于什么教育梦想啦,原因实在很切合实际:不用去地里干活,还能赚点钱,那时候农村娃能抓住的最靠谱的救命稻草就这点。

经历了三次高考、三次奋战,那位并不富裕但满脑子聪明的妈妈,没有在他失意落榜时给他灌输什么轰轰烈烈的“企鹅精神”,只闲声闲气地告诉他,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考不上也没啥大不了的。

那份鼓励,虽然无声,却像泥土一样沉甸甸,温暖而真实。那时候的俞敏洪,只是个在“外围”挡风的普通人,创业头几年住着简陋的出租屋,和员工挤在一起生活,甚至为了招生把小广告贴在电线杆上。

当年他要是听到有人在游艇上对他说“你要享受风雪”这话,可能早就想骂人了。不过,岁月残酷在于,它会慢慢剥夺一个人的感知,让你看不清那真正的感受。

从农村的少年一步步变成了商业大佬,对于“底层生活”的那份痛楚,他似乎逐渐麻木了。物理上的距离变成了代表阶层差距的鸿沟,而记忆里的艰辛,反倒被美化成一种“荣耀”,用来激励自己,也当作对外的“勋章”。

他习惯用“苦难叙事”来打造一种宏伟的意义,但却忘了,现在的年轻人不太喜欢在苦难中挖掘什么意义,他们只想赶紧结束这份痛苦。

他曾经以为大家的痛点都在于“靠努力实现精神提升”,但其实,大多数人现在真正关心的不过是“怎么活下去”,这点他忘了。

退不回的旧船票:里子碎了一地

其实,公众并非从未为新东方鼓过掌,甚至在不久前的两三年前,大家还把俞敏洪看作“良心老板”的那种孤勇者榜样。

那时,“双减”政策一出台,整个教培市场就像遇到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雪崩,大楼似的倒塌在眼前。在这个危急关头,俞敏洪并没有像一些人那样选择“割肉”撤退,而是咬紧牙关,扛起了那座压得人喘不过气的山。

那200亿的真金白银,基本上是他为了保住最后一点面子所砸下的成本。要退还给家长的学费,即使得去借钱,也绝不打折扣。

那些原本崭新的课桌椅,并没有变成废品站的木柴,而是还带着一点温度,被送到了山区学校。至于那些不得不含泪离开的兄弟们,每个人的离职补偿都多拿了N+1。

不觉得几年的时间一晃而过,那些说好的“情怀”一拿出来晒,立马就变得不一样了……毕竟,危难时刻的那份悲壮和太平日子的“凡尔赛”简直是两种不同的化学反应,不能混为一谈。

如今的年轻打工族,成长在一个信息全方位透明、分工细得不能再细的时代,比以前那种“给个大饼就能撑过去”的糊涂劳力,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他们不排斥拼搏,也不怕吃苦,心里的恐惧在于:忍了苦,却什么也没有换来。更让人烦的是,苦干的过程反倒成了一种被上层赞美的美学,而自己却一直在为这份所谓的美学埋单。

所以,舆论的反弹,并不是在否定他的成就,而是大家对那种“只谈理想,不愿谈钱”的空手套白狼套路开始反抗。

老板发来的南极美景,最开始的本意是想炫耀公司多么光鲜亮丽、文化底蕴多么深厚,可那些还在为加班、打车报销而烦恼的员工看来,这不过又一次证明了他们永远追不上那样的生活水平罢了。

如果一家单位的“里面”——比如真金白银的奖金、准时打卡的下班时间、讲究的沟通态度不够扎实,那么无论把“面子”打扮得多么光彩夺目、犹如极光般绚丽,也终究只是虚浮在空中的泡影,一戳就碎。

这也提醒大家,现在的年轻人没那么喜欢那些空泛的煽情,只需要最踏实的帮扶:别搞那些虚的,要么带帮忙的钱,要么给点时间休息。

笔者观点

大家为了生存在一起挤靠,不是为了听那只扛在中间的领头鹅,嘴里说着刚刚看到的风光多么迷人。

对大部分还在职场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小伙伴们来说,“南极”听着挺遥远的,但明天的早点钱还有今晚的末班地铁,实际上就近在咫尺。

当“诗和远方”变成那些高高在上的人用来俯视凡人的摆设时,它就必然会从神坛跌落,变成一碗没人愿意喝的变质鸡汤。

毕竟对那些拼命奋斗岁月的人来说,怎么把握眼前的生活和未来的路才是最重要的事,所谓的“美好精神”就显得挺空虚,没人愿意去碰那套虚无缥缈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