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晚了,北京让人痛心的几件小事。最近聊北京老字号,正巧昨天又在东边的一家小店,不是什么省级国级老字号,连县级也不如列,仅仅是一家街道老店,买了点黏食。又想起曾经的探店经历,还有以前偶尔才出没在电线杆子底下的三轮车,小吃手艺真没的说,想起以前有几个不大有名的胡同老字号才更像老字号。 现在还想念很多年前在一个小推车买的用山楂做的一种糖果,有附近老人告诉我用的这不是山楂,是榅桲。用榅桲做的甜点,北京现在哪里还有?我估计当年电线杆子底下的老者可能也干不动了。 在北京,也许这样的事属于不足挂齿上不了台面的小事儿,但它们才是有些北京人会念叨的老北京的细节。这不是老北京文化吗?需要保护下去吗?还有谁在意吗? 也不能说这些工作没有做,我大概了解一点北京一些小吃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基地情况,北京护国寺小吃北京稻香村公司都有列入保护传承目录的。甚至每年还有几个协会负责评选。 不过好像和现实的一些评论不大一致。这就有一个问题,一些挂专家名头的人的评选意见,和一些在老店买过吃过还记得老味道的人的记忆,哪个更靠谱? 比如我昨天买的萨其马,和现在市面上的基本不一样,反而让我想起王世襄的文章里写过的萨其马,但我并没有吃过更早的北京的萨其马。 所以趁一些在北京城墙豁口捉过蛐蛐,迈进过正明斋祥聚公的门,这么一些人,趁他们脑子还不糊涂说话还利落,让他们参与老北京小吃的评选,盲测,不看名号,仅凭口感记忆。看看满北京还有没有遗留下的真正老北京风味。 这真的需要保护起来,不要那么笼统,不可能某一个公司把北京小吃绝活都收进你一个公司了,北京哪个单位这么牛X?谁告诉我。做好一样不错了,比如正宗北京萨其马手艺传人,正宗麻酱烧饼传人,艾窝窝大师,现在找到擅长某一样的就很不错万幸了。 这话太长,在网上这样的内容也不怎么推送,事儿不大,不热闹。但一些城市的细节的东西,确实在悄悄流逝,这个时代为之伤感是奢侈的。 以上,一个曾经的北京探店小博主的感想。话一说起来饭都凉了。
有点晚了,北京让人痛心的几件小事。最近聊北京老字号,正巧昨天又在东边的一家小店,
糊糊三荤铺
2024-04-06 11:14:20
0
阅读: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