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835 天的等待:守护正义 七旬老人重启人生重建之路

2024 年 9 月 6 日清晨,湖北宜昌一地某看守所的铁门缓缓开启。76 岁的周姓老人在家人的搀扶下走出铁门,手中的拐

2024 年 9 月 6 日清晨,湖北宜昌一地某看守所的铁门缓缓开启。76 岁的周姓老人在家人的搀扶下走出铁门,手中的拐杖支撑着他僵直的双腿,每一步都承载着 835 天的漫长等待。从两年多前尚能下地劳作的健康老人,到如今生活无法自理的状态,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波虽曾改写他的人生轨迹,但最终在 "疑罪从无" 法治原则的彰显下,让正义得以彰显,也为司法系统的自我完善提供了深刻启示。

证据存疑却遭错判

时间回到 2022 年 5 月 17 日,湾潭镇某村发生一起命案,65 岁的李女士在家中遇害。同镇 74 岁的周姓老人因现场门锁处的混合 DNA、多份供述及家中查获的单刃尖刀,被列为重大嫌疑人。然而,这些证据自始至终存在诸多争议:老人作为文盲且听力不佳,在办案地点滞留 16 天所做的五份供述细节矛盾,部分内容与现场情况不符;法医鉴定的死亡时间与一审认定的作案时段明显冲突;混合 DNA 无法排除他人接触可能,且侦查阶段存在未在 24 小时内送押的程序瑕疵。

尽管辩护律师在一审中明确指出上述核心疑点,2023 年 5 月 23 日,相关司法机关仍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老人死刑,缓期二年执行。这一判决虽让老人陷入绝境,却并未阻断司法纠错的通道 —— 我国司法系统 "发现一起、查实一起、纠正一起" 的坚定立场,为后续昭雪埋下伏笔。

真凶落网推动纠错,彰显法治温度

案件的转折发生在二审阶段。辩护律师提交的新证人证言显示,案发当日下午 6 点至 7 点,仍有村民看到被害人家中升起炊烟,这一关键证据直接推翻了一审认定的作案时间线,动摇了判决的事实基础。2024 年 3 月 15 日,相关司法机关秉持严谨司法态度,以 "原审判决认定事实不清,尚需进一步查证" 为由,撤销一审判决并将案件发回重审。

更令人欣慰的是,重审期间,真正的凶手主动投案自首,彻底还原了案件真相。尽管司法程序的严谨性导致取保候审申请被驳回,老人多等待了五个月,但 2024 年 9 月 5 日 "不起诉决定" 的作出,终究实现了正义的回归。这一过程既体现了司法对事实真相的执着追求,程序正义对实体公正的保障作用。

家园受损身心俱疲,关怀助力重建希望

走出看守所的周姓老人,面临着身心与生活的双重挑战:双腿僵直无法正常站立,日常起居需专人照料,夜间常被噩梦惊醒;长期无人打理的家中,墙壁布满霉斑,厨具锈迹斑斑,精心培育的中草药与农田尽数损毁,原本自给自足的家庭因申诉耗尽积蓄,子女暂停营生导致经济来源中断。

(周姓老人近照)

赔偿彰显担当,进步守护权益保障

2025 年 4 月,在律师协助下,周姓老人提交了包括人身自由赔偿金、残疾赔偿金、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在内的赔偿申请,总计约 513 万元。同年 9 月,相关司法机关依法作出赔偿决定,支付人身自由赔偿金 39.7 万元、精神损害抚慰金 3.9 万元,合计 43.6 万余元。对于未支持的诉求,司法机关依据《赔偿法》作出详细说明,明确 "其他损失需明确责任主体后再作处理",并告知家属可通过复议程序维护权益。

这一赔偿决定既体现了对案件受害人的责任担当,也严格遵循了《赔偿法》"以支付赔偿金为主要方式,兼顾恢复原状与权益保障" 的精神。目前,家属已依法向上级单位申请复议,这一后续程序正是救济渠道畅通的生动体现,彰显了 "权利有保障、救济有途径" 的鲜明特质。目前周姓老人的其他损失诉求尚未得到支持,媒体将进一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