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说:“司马光砸缸那是假的,宋代根本就烧制不出大缸。” 网友说,那么请君入瓮,这个瓮难道不是大缸吗? 难道古人欺骗了我们?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出自《宋史·司马光传》,其原文记载的是司马光小时候见到其他孩子玩闹时不慎掉入大缸中,为了救那个孩子,司马光拿起石头砸破了大缸。 这个故事被后人广泛传播,用来说明司马光果敢决断的性格以及勇于担当的精神。 但是对于古董收藏家马未都来说,必须追求真实,他认为宋代的工艺技术,还真的烧制不出来一口大缸。 于宋代是否能够烧制出大缸? 实际上宋代的陶瓷工艺已经相当发达,特别是定窑、汝窑、官窑等名窑,生产的瓷器不仅质量高,而且种类繁多,包括大型瓷器。 事实上,宋代的一些遗址和博物馆中也展出了不少宋代的大型陶器。 南宋时期的《景德镇陶录》便详细记载了景德镇的陶瓷制作工艺,包括不同大小和用途的陶器的制作方法。 此外,考古发现也证实了宋代确有大型陶器的存在。 如山东胶州板桥镇北宋遗址出土过口径达一米的陶缸残器,而湖北襄阳檀溪南宋墓出土的壁画中也有水缸的形象。 这些实物证据表明,宋代确实能够生产大型的陶制容器,包括大缸。 杭州白马巷南宋制药作坊就出土过口径1米,深0.8米的大型水缸。 此外,宋代的窑址也出土了普遍都在50厘米口径×50厘米深度以上的釉缸。这些实物证据都表明,宋代的陶工掌握了制作大缸的技术,并且在实际生活中也有使用大缸的记录。 《水浒传》是宋代的一部文学作品,其中描述了武松醉打蒋门神的场景,提到了“酒缸”,这表明在宋代确实存在大缸。 尽管有些观点认为宋代的陶瓷技术还不足以制作大型宽口的缸,认为这种技术问题直到明代才逐渐被解决,但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都证明了宋代确实有能力制作大缸,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使用大缸的情况。 而网友说的“请君入瓮”中的瓮。 其实不是大水缸的缸,马未都说宋代烧制不出大水缸,还是有道理的。 “请君入瓮”这个典故出自唐朝,最早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 这个成语的故事发生在武则天时期,她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任用了一些酷吏,其中周兴和来俊臣最为狠毒。 他们利用诬陷、控告以及残酷的刑法,害死了许多无辜的文武官员和百姓。一次,有人密告周兴谋反,武则天便命令来俊臣调查此事。 来俊臣设下圈套,以周兴自己提出的酷刑方式将其逮捕,这就是“请君入瓮”的由来。这个成语比喻使用别人的方法来对付其本人,警示人们不要陷害他人,否则可能会自食其果。 至于“瓮”,在这个故事中指的是一种古代的陶制盛器,口小腹大,类似今天的大坛子。 在来俊臣设下的圈套中,他命人抬来一口大瓮,按照周兴建议的方式四周点上炭火,然后让周兴自己进入瓮中,使其感受到被迫害者的痛苦,最终迫使他认罪。 这个成语后来成为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典型代表,并且在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中广泛应用,寓意着对那些作恶多端的人进行惩戒。 瓮作为一种陶器,其最早的形式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而特定形态的瓮如蛋形瓮则最早出现在夏至早商时期,并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用途和发展。 但它们都不是“缸”,缸和瓮确实有着极大的区别。 那么,马未都说得还是对的。 也可能《司马光砸缸》文章的编写者,可能出错。 你们认为是哪一种可能呢?
马未都说:“司马光砸缸那是假的,宋代根本就烧制不出大缸。” 网友说,那么请君入
听南谈娱乐
2024-03-13 15:11:01
0
阅读:89
肖翼
马末都是说,宋代烧不出大水缸,只能烧制特殊用途的瓮吗?在他的眼里,大水缸,等同于瓮了。这也是一篇神文,好像等于废话。但读来读去,又感觉有点韵味……推背图吗?鲁迅先生最好这口了。也许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