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诗词少说也得几十万首,要说最喜欢的还是王勃的《滕王阁序》。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县(今山西万荣县通化镇)人:6岁写诗,16岁做官,26岁写下《滕王阁序》名垂千古。 公元649年(贞观23年)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唐高宗李治登基,第二年改元永徽(650年),也就是这一年,一个天才降生在绛州龙门,这就是被誉为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 王勃自幼聪明而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的时候就会写文章,且文章构思巧妙,被当地的士绅誉为“神童”,当王勃十三四岁的时候,就开始寻找机会,积极入仕。 乾封元年(666年),年仅十六岁的王勃便通过李常伯上《宸游东岳颂》一篇,接着应幽素科试及第,授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轻的的官员。后来他又写了一首《乾元殿颂》,文章绮丽。 唐高宗看他文章写得词美义壮,又是一个弱冠少年所作,不仅惊叹到:““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在得到皇帝亲口称赞后,王勃的名声也为之大振,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并推为首位。 王勃在当上朝散郎后,高宗欣赏他的文才,便让他做了沛王李贤的幕僚,陪同皇子读书,王勃少年得志,眼看前途是一片光明,但却又毁于一篇“檄文”之上,这里的“檄文”并不是骆宾王讨伐武则天那种檄文。 王勃这篇檄文里讨伐的是一只鸡,这件事的起因是这样的,李贤和他三弟李显当时都是十多岁的少年,经常在一起斗鸡为乐,不惜千金求珍禽,以较高下。后来王勃被调到李贤府上后,仗着自己的文才,写了一篇《檄英王斗鸡文》。 本来这只是几个小孩(当时最大的王勃也才16岁)游戏之作,但没想到这篇文章却传到了唐高宗手里,高宗读完后怒而叹道:“歪才,歪才!”并把王勃逐出了王府,这样一来王勃前期苦心经营的仕途之路就全毁了。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事上高宗有点小题大做,但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就会发现王勃的做法触碰到了皇帝的痛处,唐朝自从建国以来,兄弟之争就没断过,从李建成、李世民到李承乾、李泰,兄弟反目之事常有,高宗认为王勃做檄文夸大事态会影响皇子之间的感情,一怒之下将他赶出长安也就不难理解了。 离开长安后的王勃到蜀地游玩数年,当他准备返回长安参加科考的时候,却又摊上了人命官司,险些丢命,而且还连累父亲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到南荒之外。王勃为人至孝,心中对父亲充满了内疚,出狱后便急忙赶往交趾去见父亲。 途中路过《滕王阁》,写下了名满天下的《滕王阁序》,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但就在这篇文章写成后不久,王勃便落水而亡。 上元三年(676年),王勃的这首《滕王阁序》传到长安,当唐高宗读到这篇序文后,不禁拍案,惊道:“此乃千古绝唱,真天才也。”接着又看到王勃题在序后面的四韵八句诗,连声叹道:“好诗,好诗! 作了一篇长文字,还有如此好诗作出来,岂非强弩之末尚能穿七扎乎!真乃罕世之才,罕世之才!当年朕因斗鸡文逐斥了他,是朕之错也。”于是高宗便要下诏招他入朝,但太监却吞吞吐吐的答道:“王勃已经落水身亡了”。唐高宗喟然长叹,自言自语:“可惜,可惜,可惜!” 《滕王阁序》王勃用上无比华丽的文采,极为精准的典故,把自己坎坷的生活遭际,和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在这短短700余字的文章中表达得淋漓尽致,文章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成为了千百年来最感人至深的古文之一,其中闪光耀眼的妙语佳句随处可见,最喜欢的就是这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像《滕王阁序》这样的文章,一篇便足以名垂千古。试想,如果王勃没有过早的离世,以他的才华,加之阅历的增加,必会有更多惊艳世人的佳作,成就会更大。王勃的一生虽短如流星,但却无比绚烂。 无论岁月如何变迁,王勃都是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惊艳世间。王勃少而有才,年少而气盛,气盛而遭厄,遭厄而成《滕王阁序》。《滕王阁序》不仅文采斐然,更满是厚重的人生感悟。 “腾蛟起凤,紫电青霜”“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抚凌云而自惜,奏流水以何惭” 。 这些句子真字字如珍珠一样,我都不敢相信这是26岁能写出来的,我觉得诗词那么多,只有王勃的《滕王阁序》能配得上字字珠玑,神来之笔这些词。 王勃26岁写的滕王阁序,26岁,博览群书,博闻强记,融会贯通,所有典故信手拈来。四书五经,二十四史,无一不是记忆犹新,因为当时那一刻是现场提笔写,不准查资料,心到哪里笔到哪里,细想一下有多牛。 王勃和霍去病很像,都是英年早逝,都是绝世英才,一个打仗从无败绩,一个文坛无出其右。古代的山西,真是文武双绝。王勃,天才中的天才!《滕王阁序》,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千古绝唱! #分享一句你最爱的诗词#
古往今来,诗词少说也得几十万首,要说最喜欢的还是王勃的《滕王阁序》。王勃(650
自由轻羽事
2024-03-11 21:33:24
0
阅读:107
海阔天空
自古天才多薄命,王勃李贺霍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