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的秋天,全球科技圈最热闹的话题之一,不是哪款新手机发布了,也不是哪个 AI 模型又刷新了记录,而是你手里的硬盘、U 盘、甚至游戏机用的存储卡,可能要变贵了。
事情的起点很明确:11 月初,全球主要 NAND 闪存制造商之一的闪迪(SanDisk)宣布,将 11 月 NAND 闪存合约价格上调 50%。
这个涨幅不是“小幅调整”,而是实打实的“跳涨”。
消息一出,下游的模组厂,比如创见、宜鼎、宇瞻科技,立刻暂停报价和出货,重新核算成本。
其中创见从 11 月 7 日起直接停报停交,理由很直白:“市场行情还会继续向好”。
听起来很专业?
其实背后逻辑很简单:东西不够卖,自然就涨价。
而这次“不够卖”的根源,不是因为工厂停工、地震断供,而是因为人工智能(AI)正在疯狂“吃掉”全球的存储产能。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变化。
先说清楚一点:NAND 闪存是什么?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所有电子设备里用来“记东西”的那块芯片。
你的手机照片存在哪儿?NAND。
你的笔记本电脑装系统用的 SSD 是什么做的?NAND。
任天堂 Switch 插的 microSD 卡、数据中心里成千上万块企业级固态硬盘,统统离不开 NAND 闪存。
过去十几年,NAND 最大的买家是手机厂商。
一部手机动辄 256GB、512GB,甚至 1TB,背后都是 NAND 在支撑。
但到了 2025 年,情况变了。
根据闪迪最新财报,到 2026 年,数据中心将首次超过移动设备,成为 NAND 闪存最大的应用市场。
换句话说,以后不是人买得多,而是机器买得多。
为什么?因为 AI 训练和推理需要海量数据。
训练一个大模型,动辄要处理几十 TB 甚至 PB 级别的数据。
这些数据不能只放在内存里(太贵、断电就丢),必须存在高速、可靠的闪存中。
而且,AI 不是一次性跑完就完事,它需要反复读写、不断迭代。
这就对存储的速度、容量、耐久性提出了极高要求。
于是,像英伟达这样的公司,不仅在拼命造 GPU,也在推动整个存储生态升级。
他们的 Blackwell 芯片需求火爆,连带对高带宽存储(HBM)、高性能企业级 SSD 的需求也水涨船高。
而闪迪这类原厂,自然要把有限的产能优先供给利润更高、技术门槛更高的数据中心客户。
结果就是:消费级市场的 NAND 供应被挤占了。
这就来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普通消费者会受影响吗?
答案是:会,而且已经开始影响了。
首先,SSD(固态硬盘)价格已经在涨。
虽然零售市场有库存缓冲,但模组厂暂停出货、重新议价,意味着接下来几个月新上市的产品价格很难下降,甚至可能明显上涨。
如果你正打算给旧电脑换个大容量 SSD,或者组装一台新主机,现在可能不是最好的时机。
其次,手机、平板、掌机等设备也可能变贵。
虽然大厂有长期合约锁价,但中小品牌或新品类,比如搭载 AI 功能的新款手机很可能面临成本压力。
闪迪自己就提到,高端智能手机单机平均存储容量正在以“高个位数”增长。
也就是说,每部手机用的 NAND 更多了,成本自然更高。
更有趣的是,连游戏机都卷进来了。
财报里特别提到,闪迪和任天堂合作的 Switch 2 microSD Express 卡,一个季度就卖了 90 万台。
这种卡用的是新一代高速标准,成本比普通卡高不少。
如果 NAND 整体涨价,这类配件的价格也会水涨船高。
所以,别以为“AI 缺货”离你很远。
它可能就在你下一次买存储卡、换硬盘、甚至买新手机的时候,悄悄多收你几百块钱。
那么,为什么这次缺货会持续这么久?
闪迪 CEO David Goeckeler 在财报电话会上说得非常清楚:
供需失衡至少持续到 2026 年底,甚至更久。
这不是短期波动,而是结构性变化。
一方面,需求端在加速。
全球对 AI 基础设施的投资正在飙升。
有机构预测,到 2030 年,全球在 AI 数据中心上的投入将超过 1 万亿美元。
这意味着未来五年,对高性能 NAND 的需求只会越来越猛。
另一方面,供给端却很难快速跟上。
NAND 闪存制造依赖先进晶圆厂,建一座新厂动辄上百亿美元,周期长达两三年。
而且,现在最先进的 BiCS8 技术(闪迪的 3D NAND 工艺)良率爬坡也需要时间。
财报显示,目前 BiCS8 只占闪迪总出货量的 15%,但公司预计到 2026 财年末,它将成为主力。
这个转换过程本身就限制了短期产能释放。
更关键的是,闪迪现在的产能利用率已经是 100%。
产线满负荷运转,连加班加点的空间都没有。
在这种情况下,哪怕订单再多,也没法立刻多生产。
所以,客户们开始改变策略:
不再按季度下单,而是签跨多个季度、甚至覆盖 2027 年全年的长期合约。
这说明大家已经默认,未来两年,NAND 就是稀缺资源,谁先锁定产能,谁就能活下去。
有人可能会问:其他厂商呢?
三星、SK 海力士、美光不也能产 NAND 吗?
确实能。
但整个行业都在经历类似的压力。
就在闪迪涨价的同时,三星也暂停了 DDR5 DRAM 的合约报价,SK 海力士和美光迅速跟进。
DRAM 和 NAND 虽然不同,但都属于存储芯片,共享部分制造资源和市场需求逻辑。
AI 不仅吃 NAND,也吃 DRAM。双重挤压之下,整个存储供应链都在紧张。
而且,高端 NAND 的技术门槛越来越高。
不是所有厂商都能快速切换到 BiCS8 或类似节点。
闪迪之所以敢大幅涨价,正是因为它的技术领先性和客户粘性,尤其是数据中心客户,对稳定性和性能要求极高,不会轻易换供应商。
换句话说,这场短缺不是“所有厂都停工了”,而是“高端产能严重不足,低端产能又没人愿意扩”。
那么,普通人该怎么办?
第一,别指望价格很快回落。
如果你近期有存储升级计划,建议尽早行动,别等“双十二”或“明年降价”,大概率会失望。
第二,理性看待“大容量”宣传。
手机厂商可能会继续推 2TB、4TB 机型,但你要想清楚:
你真的需要那么多本地存储吗?
对于多数人来说,1TB 已经绰绰有余,剩下的完全可以靠云服务解决。把钱省下来,可能更划算。
第三,关注替代方案。
比如,有些 NAS(网络存储)设备支持用普通 SATA SSD 组 RAID,虽然速度不如 PCIe 4.0,但性价比更高。
或者,在非关键场景使用机械硬盘+缓存 SSD 的组合,也能缓解成本压力。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理解这个时代的变化。
我们正处在一个计算范式转移的早期阶段。
过去,计算的核心是 CPU;
后来是 GPU;
现在,是“存算一体”。
数据在哪里,算力就跟到哪里。而存储,成了新的瓶颈。
这不是某个公司的策略,也不是某个国家的政策,而是技术演进的自然结果。
就像当年智能手机普及带动了 NAND 需求一样,AI 的崛起正在重塑整个半导体产业链。
闪迪的涨价,只是一个信号。
它告诉我们:未来的数字世界,不仅要算得快,还要记得住、记得多、记得稳。
回到开头的问题:NAND 涨价 50%,和我有什么关系?
关系很大。
因为你每天用的每一个 App、每一次搜索、每一张自拍,背后都有存储在默默支撑。
当这个基础资源变得稀缺,整个数字生活的成本就会上升。
但也不必恐慌。
市场终究会找到平衡。
也许两年后,BiCS9 技术成熟,产能释放,价格回落;
也许新的存储技术,比如 MRAM、ReRAM会逐步商用;
也许 AI 本身会变得更高效,减少对本地存储的依赖。
在那之前,我们能做的,就是看清趋势,做出理性的选择。
毕竟,在技术浪潮中,最危险的不是涨价,而是不知道为什么涨价。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