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南海做深潜试验时,顺道回了趟家,探视自己

成天聊育儿 2024-03-01 12:08:53

1988年,“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南海做深潜试验时,顺道回了趟家,探视自己的母亲,95岁高龄的老母亲,望着自己的儿子,说不出一句话来。   黄旭华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那是一个中国急需科技和军事力量支撑的时代。1988年,改革开放正在进行中,中国急切希望在国际上展现其科技实力。在这样的历史时期,黄旭华接受了一个艰巨的任务——研制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那个年代,信息不发达,资源有限,黄旭华和他的团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他们没有先进的技术可以借鉴,很多时候都是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用最原始的手段解决问题。但这正是那个时代的中国人特有的坚韧和智慧的体现。   从决定接受这个任务的那一刻起,黄旭华就知道,他和家人将会有一段长时间的分离。但为了国家的需要,他没有犹豫。离家时,他对母亲说:“妈,我去做点事,可能会很久。”他的母亲虽然满心不舍,却坚定地回应:“去吧,国家需要你。”这段简短的对话,是黄旭华多年来在心底反复回响的声音。   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黄旭华和他的同事们几乎与世隔绝。他们住在简陋的宿舍中,食物简单且重复,工作环境极其恶劣。但是,他们的心中有一个共同的信念——为了国家的安全和进步,一切牺牲都是值得的。黄旭华在这个过程中展现了非凡的领导力和技术才能。他不仅是团队的精神支柱,更是技术难题的攻坚先锋。   1981年,当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终于下水时,黄旭华的眼中闪烁着泪光。他没有时间哀悼逝去的父亲,也没能及时回家慰问年迈的母亲。但在那一刻,他知道,所有的牺牲都有了回报。   1988年,黄旭华有机会在南海的一次深潜试验后回家。当他站在母亲面前时,心中满是愧疚和感激。他们的对话简单而深刻。黄旭华向母亲讲述了这些年的艰辛和成就,而母亲则分享了她的思念和支持。那一夜,他们没有太多的言语,却有深深的理解和认同。黄旭华的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对母亲的感激,对国家的忠诚,对未来的希望。   黄旭华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关于科技创新的故事,它更深刻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中国人对于家国情怀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人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为了国家和民族复兴所付出的巨大牺牲。黄旭华和他的同事们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为中国的科技和军事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故事,是对后来者的一种激励,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梦想的同时,不应忘记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正如黄旭华所展现的,真正的英雄往往是那些默默无闻,在背后支持我们的家人和所有为了共同理想不懈努力的人们。

0 阅读:74
成天聊育儿

成天聊育儿

感谢大家的关注